怎样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一定很想知道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效率这玩意儿不是商品,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以我之见,是个人就会拖。不同的是,对有些人来说,这是策略,可以克敌致胜。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迫不得已”。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这个“迫不得已”已有解决方案。而它,此刻正好攥在我手里。

以我的经验,克服拖延症,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朝四个方向使劲儿——内心、环境、结果、激励。

内心,首先要做到心无旁骛。在开始某项工作之前,最好先排除杂念,将与此无关的事儿先扔到脑后。集中精力,一门心思地完成这项工作。有些人,可能也没想其他的,但只因害怕某项工作太难而迟迟不肯下手。我们都知道,工作这种事往往是若不开始,就永无结束。怕难,结果就是永远在为难。如果你属于畏惧不前型,还是认清现实,尽早下手吧。即将开始时,有一个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那就是设定可触及的目标。有颗平常心,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的美事。工作得一步一步来,若没有实际点儿的目标,做了等于没做。

环境,要先从清理桌面开始。这个桌面不仅局限于普通的桌子,更泛指工作的环境。知觉接触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放容易打断思绪的物件,比如一个非工作之用的影音播放器等等。拿一个普通上班族来说,也建议尽可能清空电脑桌面。效率高的老手可能无所谓,对入门级的菜鸟来说,面对满屏幕密密麻麻的图标,东点点西看看,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一无所获。

工具也被我列为环境的一大要素。拿我来说,写日志之前,一般会先画个思维导图,将题目、架构,和一些要点列出来。而后打开Byword,将这幅图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文档里。遇到需要搜索的问题,通过Alfred来Google或查阅维基百科。其他工种的同学,建议也多加探索,不要让工具束缚住了手脚,影响了效率。

结果,并不是强调结果导向。很多人工作效率不高,症结在于看不到尽头,也没有任何成果产生。所以,在“内心”环节制定的目标,很有必要在“结果”端进行展露,最好是每一阶段都有成果。而且,最好便于记录,且能写到便签纸上随时回忆。为什么这么做?目的不仅在于自我陶醉,还为了能给每一个已实现的目标一点“甜头”。

激励,分自我和外界两个层面。在自我激励层面,针对每一个成果,最好进行相应的奖赏。可以大快朵颐,也可以尽情陶醉,感觉爽就好。给身体和心理一个暗示——干得好就有“糖”吃。在外界激励层面,可以是加官进爵,也可以是提升薪水。实话说,后者有时更为靠谱,效果也更加明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打赏既有的“成就”,有助于效率的跃升。

末了,免不了啰嗦几句,提醒各位要把精力集中于工作,而非刻意地提高效率。如果你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般来说,想不提高也难。而这种提高,多半会变成一种习惯。一旦开始,就很难戒除。还有什么比自主自觉地进入某种状态更痛快的呢?各位,尽情享受这种提高效率的乐趣,将节省的时间美美地用在和家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上吧。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恐怖主义因何恐怖?

还在我沉睡的当儿,波士顿出事儿了——当地一场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两起爆炸,目前至少已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纽约时报》说,FBI已将该系列爆炸事件作为恐怖袭击展开调查。

这幕人间悲剧,让我想起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也让我开始反省,恐怖主义为何这么恐怖?以下,我将从舆论、心理和物质等角度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在舆论层面,实事求是地讲,媒体对恐怖分子和恐怖行为并不完全持否定和拒绝的态度。像波士顿爆炸案这个事儿,有多少媒体正在密切关注,期待以深入的报道和全面的盘点来博取受众的眼球,进而赚得养家糊口的广告费。如果少了这些事,有些人真可能得饿死。我们到底是要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还是祈求天下太平,“西线无战事”?这是一个两难。媒体的渲染,也加剧了民众的恐惧心理,让恐怖分子更显“春风得意”。

在心理层面,我将分三点说,争议、震慑和威胁。因为难防难治,恐怖活动定会让人心生恐惧,进而让卷入其中的人议论纷纷。人各有志,意见必不能不统一。有对恐怖分子深恶痛绝的,就有痛骂有关部门软弱无能的,不一而足。震慑,也是针对民众而言。恐怖分子的猖獗,会令民众减少外出、娱乐的需求,造成一国消费的萎靡。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民众可能失掉对未来的信心。还有什么比身处绝望更可怕的呢?所谓威胁,乃针对有关部门而言。一次恐怖活动,足以令体制内的人胆战心惊。如是美帝,会感叹虽费尽心力,但普世价值尚未成功贯彻。若是某国,会想执政根基尚不稳定,又有人怀疑其合法性。而几乎在所有国家,恐怖活动都会无一例外地换来暂时或长久的严刑峻法。更加严格的枪支管制,更为苛刻的量刑标准。毫无疑问,经此,恐怖分子的活动半径小了,但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可能被误伤、误杀,进而导致强烈的反弹。

相比于舆论层面的传播,和心理层面的震慑,恐怖活动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只能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不过,这也是针对一国的财力而言。若将这数亿、乃至数千万的损失堆到一个家庭头上,也称得上大祸临头。相比于人的损失,我相信再抠门的执政当局,都会倾向于破财免灾。动辄上亿的损失,当然不全是恐怖活动直接导致的。面对潜在威胁,有关部门的前期预防就需要花很多钱;后期缉拿嫌疑人,同样也得用钱。全国撒网、全民动员、高额悬赏,哪个不得白花花的银子?再者,因恐怖袭击引发的忧虑,能不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吗?这些钱,虽常被有关部门数以亿计地统计,但实际多由民众承担,而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数目也屈指可数。所以,才有前述“微乎其微”的说法。

恐怖主义是个全球性的毒瘤,想根治还得全球协力。很多恐怖活动一出,有人哭有人笑,像之前的911,多少国人弹冠相庆。若人人自危,想必这类问题就很容易根治。大家恐怖主义,不仅要有关部门弓上弦、刀出鞘,民众也得被动员起来。不然官家一打,民间一藏,反恐将成一句空话。

恐怖主义的精髓在于吓人,稳住心神,自然不易被惊扰。官方要防止舆论、心理和物质层面的影响扩大化,也要将反恐变成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而我们普通人也应知道,真正的恐怖是人心,而非谁或什么事。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你为什么老加班?

有很多人曾经和我说,加班太频繁了。今晚在班车上,恰巧听到一个女孩子炫耀似的向同伴讲述自己加班到三点,然后照常上班,接连开了三个会后,再加班到深夜的英雄事迹。可见,加班真的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俯仰皆是。话说,那么多的加班到底从何而来?

我相信,很多加班并不在预料之中,有很多是临时起意。这些事虽有接踵而来之势,倒也可以原谅。想想看,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频率还低吗?而有些加班纯属安排太满,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儿,这班能不加吗?别以为我在说笑,像这种肩负“重任”,却无人分担的情况比比皆是。对于被加班的人来说,这时就有两种心态可选,一则,这正是自己体现存在感的时候,千万不能懈怠。而一则,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像孺子牛般吃草产奶,被人利用。

同是不得已为之,有一种加班就显得很特别——不加不足以平民愤。我们能看到这其中的不加不行的攀比之心,也能看到一种担心被人看穿自己“不勤劳”本质的忧虑,更能看到一种上行下效,环环相扣所致的普遍现象。如果别人都在加班,你不加合适吗?当你天天加班,别人不加班还好意思混吗?如果加班是常态,谁能在不加班的非常态中自得其乐呢?

加班虽属“好事”,但不排除有些人因拖拖拉拉导致加班。这样的人若不加班,谁还会加?我们身边定然不鲜见这种工作生活不分,精力难以集中的拖延症重症患者。他们上班的时候在忙自己的事,下班了,自然免不了要把上班该做的事给办妥了。这样的加班,实属咎由自取。

虽有形形色的的不可教之辈,但千万不能把“加班”一棍子打死。有些人可是自愿加班,自求进步的,而且很多时候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加班。对这样的好青年,我们只能送上满满的祝福,希望他保重,谨防过劳。

那么,面对纷至沓来的加班,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管理,不仅要管理自己,更要管理上司。所谓管理自己,就是理顺思路,不瞎忙乱;不乱了,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效率往往也高,不容易拖到加班;而不加班,不忙乱,思路也愈加清晰。而管理上司,关键在于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定位一旦明晰了,被张冠李戴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突发事件也不太可能随便找上门,加班也就会减少那么一丁点。

因为加班浪费最多的不是时间,而是人的耐心。所以,在这之后,最紧要的莫过于静下心来,将精力集中于自身的表现,而非别人的评价。加班的副作用多半不在于休息不好,而在于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而且,越常加班的人,越容易被忽视。此时,别人不太可能帮上忙,自我缓解才是王道。

如果有幸遇上主动加班,而且主动得要死的异类,我们只能劝他,让他明白加班并非“加官进爵”的唯一通道。

若见一众忙碌人,试问人生何处不加班。面对堂而皇之的加班,我们不仅要迎头赶上,还得仔细想想值不值的问题。如无必要,千万不要将加班变成常态,以至于生活无趣,让听起来干劲十足的加班变得毫无意义。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那摆设,那懊恼

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摆设,只不过,初见之时,我们不会想到真相如此丑陋。于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等待理论应验的那天。

有人说,中国的各式新政是摆设。因为我们见的这个、那个新,多局限于新瓶子装旧酒。别看人还是那帮老人,事还是那么办事,但理论上用于指导实际的理论,可一直都在创新。

当新词儿一直在飚,新话接着一句往出冒,连那些最不愿意相信官话、套话的人,都忍不住在心里打起了小鼓——那个谁谁谁,难不成是要玩儿真的了?当然,结局惊人的相似。无论是那个谁,还是这个别的什么,一般都在说,拼命地说,而丝毫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中的迹象。

也有人说,不对呀。不是有那么多人被反腐败了吗?不是也有那么些个被逮起来,扔到监狱里了吗?不错,的确有这种情况,双规把好多人关了起来。但要说长效机制,几乎没有。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多见的是“成功案例”,却鲜见因循规蹈矩而闻名遐迩的特例。

肯定有人表示反对,每年不都有那么多模范、典型吗?为何说“鲜见”呢?诸位如果肯想象的话,一定能猜到,在那满是溢美之词的纸面背后,有多少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一个人的经历可能被人美化,一个故事可能被编得无以复加,但一个人到底怎么样,公众还是有自主评价权力的。于是,有太多的名不副实暴露在我们面前,好像老天存心编了个笑话给我们看似的。

回过头来说惩治腐败、罪恶的法律。悲观地看,它又何尝不是摆设呢?按照初中课本的定义,那不过是为被统治阶级制定的。而所谓的人人平等,究竟何时能够实现呢?这一平等对比西方世界的人生而平等,究竟是理性上的进步,还是事实上的后退?作为摆设的它,可能回应我们吗?

因为是摆设,我们的敬畏之心自然会减少。也因为它是摆设,别人的欺侮也会越来越多。或许会有民众期待它的高大全,不过,这根本是个幻觉。它的天平、准绳,在实质上不过是个花架子。若说能治病救人,那也算高抬它了。面对摆设,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习惯、漠视,不要期待它会发生什么惊世骇俗的改变。寄希望于摆设,或许是比失败更令人难堪的失败。

世上的摆设远不止这么一些个。有人说,陕西安康越岭关隧道内的路灯建成12年来只亮了两次,不过是个摆设;有人说,汉口的繁忙路口有12个红绿灯,三分之二都不亮,变成了摆设;而我说,某个常以文明、和谐自居的国家从未建成它所说的那些成就,更别提那些纯属摆设的劳什子口号了。

看多了,说多了,心难免就凉了。而这块地方不比其他,一旦凉了,就很难再热起来了。虽我一直以为有人忙着为国争光、为民除害,但无奈这雾霾太多、污染太重,令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那一而再的隐瞒,再而三的强调,都加强了内心深处的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试想,在这个无处不宣传的时代,若冷不丁遇到实打实的事,我们会作何反应?真真假假,我们已经迷失了方向。当尘埃落定之时,就算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骗之有“术”

一大早,Helen就告诉我:“妈妈去听课了”。我赶紧奉承:“听课好呀,妈妈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Helen又说了下面这番话:“还买了一大堆东西,四个锅,两个饮水净化器,四块手表……还有几十双袜子的赠品。要知道,她平时肯定舍不得买这些的。”

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妈妈去买这些平时舍不得买,甚至也用不着、用不完的东西?这一幕,让我联想起以前发生的一些事,也让我认识到,妈妈的遭遇不是个案。如今,欺诈老年人,已成为一个有组织、有手段、高效产出、稳定运行的灰色产业链。

不光是Helen的妈妈,在很多城市,大清早出去听课,已成为很多老年市民的主要的业余生活。

以前,常和弟弟一起去公园吃早餐、散步。在我们七点多往过走的时候,恰能迎上一群往回走的老头老太太。一帮退休群众在晨间集会,难不成是那个什么功?当然,答案没那么惊悚,他们是去听课了——关于心脏健康的公开课。我这个懒得先飞的笨鸟,从未亲见这课讲得有何等摄人心魄。但我能想到,这与传销无异,日复一日的洗脑,终会有所收获。

类似的事情,绝不仅仅发生了我亲见和亲闻的这两件。这群宵小之辈惯用的手法,就是以公益之名开授各类课程,以小甜头吸引老年人前去参加,待“渐入佳境”后,暴露出本来面目,“恳请”与会者买这个、订那个。这些甜头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送东西的、有送免费旅游、有赠予某项荣誉的,等等。直击老人精神软肋的做法,让他们更显卑鄙。

关于这一点,我自愧不如。以我这自以为邪恶,实则善良的本性,真的很难想出这一系列的针对老年人的“绝招”。试问,一个组织、一个人的灵魂得堕落到什么地步,才能下得了这狠心呢?或许,世道已经变了,“时不我待”已经被人广泛地接受,还给错误地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赚钱。

按理说,虽然未必人人都饱读诗书,但基本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应该讲究的吧?即使做不到这么全,谨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应该的吧。可惜,人家却不这么想。那些仪表堂堂的“讲师”,空有一肚子“奇思妙想”,却对足可以做自己父母的“老前辈”们做出这等令人不齿之事——先巧言令色,再施以压力,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开战“传道授业解惑”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

骗子们有空子可钻,证明我们的社会、我们自己,还有许多窟窿要填。没错,我们是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梦”被提到国家的高度了,但是,如何实现它,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这回说到专门诈骗老年人的话题,正好建议有关部门先从社区入手,令骗子们再无机会为害乡里,再没胆子打着各种旗号行骗。而当前,骗多骗少,惩罚都那么轻。以至于少骗还不如多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高效行骗的运作机制。此时,老年人,乃至普通民众,再想走出这个陷阱,就难上加难了。而那大梦,亦无能圆之日。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不能独立思考的年代

别怪谁,这个时代之所以聒噪,原因还在我们自己。目不忍睹的乱象,刻意营造出的应接不暇之景象,都让我们以为自己足够忙,已经到“忙乱”的地步了。可是,谁敢说这“忙”的实质不在“乱”上呢?

到底有多乱?不妨来看发生在微信哥几个身上的事儿。印象中,微信被捧上天还是不久前的事。那帮自诩为“专业人士”的评论人,言谈间不仅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寄托在微信身上,就连它的掌门人——张小龙,也被诸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一再神化。那时,我有种感觉,若微信和张出了意外,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于瞬间崩塌。这股浪潮接近尾声时,两极分化出现了。以《商业价值》以一篇封面文章站在了力挺微信的一边,而其他人等,纷纷迫不及待地站到了对立面。一时间,唱衰之声四起,仿佛其原本赋予微信的意义,已在瞬间烟消云散了似的。然而,微信还是微信,张小龙还是张小龙,他们都好好地“就在那里”。

微信之后,接连出现两个受害者——打车应用和自媒体。它们和微信的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先被推上神坛,接着被揪下地狱。毫无疑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被戴高帽子。有人夸,我们一般会将其理所当然地视为天上掉下的馅饼。然而,这种捧杀式的夸赞,却更像从天而降的铁饼。它先人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创业精英、慧眼识珠的有识之士。而后,又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人们,之前所说不靠谱。原来的高峰,全赖吹捧,其内质除却一文不名,所剩无几。

事实让我们看到,打车应用虽然一火再火,但市场终究有饱和的那天。而“那天”或许就在今天或昨天。所谓自媒体,更让一帮从专业媒体“脱身”的有识之士沾了一身“骚气”后进退两难。结合微信的例子,我更有信心坚持自己的看法,当下的我们,已经步入了人云亦云的巅峰时期。不仅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还被公关和黑公关利用,助纣为虐,被人当枪使。虽然不排除有些人遑论事实,痴迷于被人关注(实质是利用),但大多数人想必对此已有察觉,想着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而这“救命”的船,少不了思考的双桨。

除去这必不可少的思考,还有什么能解“愚”民于倒悬呢?我自己总结了这么三条:

其一,多读书,少上网。虽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没有书的日子,常人多半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聒噪,且自以为资讯丰富、观点齐备而不能自拔。其二,多想,少说。虽酒香也怕巷子深,但若这酒太香,巷子里的其他人难免闻腻了,觉得厌烦。没错,我们要自主、自立,但我们又身处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不顾及他人感受是极其不现实的。其三,遇争论,不掺和。时下,有太多的热点在争取我们的注意力。而这些热点,多半是公关事件,参与讨论,只有费时费力的份儿,而不会产生其他积极意义。

虽办法多多,但那幸存的自知之明告诉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常感定力不够,很容易被激怒;也自觉欠缺深度,观点常流于浅薄;同时,不敢称自己有涵养,每语问题,总好走向偏激。在这个不能独立思考的时代,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还真得拿出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劲头来。听太多、看太多、讲太多,多于事无补。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升App排名的六个方法

遗憾,在我有幸主导一款App时,从未将它做到极致。它既没在总排行榜里冲顶,也未出现在某个分类的前几十名。掣肘原因多多,我就不细说了。本篇所讲之“提升App排名”,实乃拿别人家的“凑数”,且不惮恶意地“诋毁”、讽刺。各位若有心,或许也能看出门道。

一款App若想冲顶,至少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下功夫、勤砸钱。前者走的是正路,功效持久;后者则越走越邪,花样翻新。下功夫,不外乎三条路,找靠山、扩渠道、做内容。有不少App在这些路上走得坦坦荡荡,口碑也相当不错。

Vine自2012年10月被Twitter收购以来,算是傍上了有钱的干爹。在Twitter的支持下,Vine虽曾因涉黄被苹果下架,但后来长期盘踞于社交和免费榜单前列。更有甚者,一些娱乐公司把Vine当做营销工具,《金刚狼》的导演在上面发6秒的微型预告片,而一家电影节则用它办起了“超微电影”竞赛。有人撑腰,有人看好,有人推崇,Vine可谓风头正劲。

在App界,像Flipboard这样沉下心来打造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国家特色的真不多见。起先,Flipboard只有一个版本,而后,它出了中文版,理所当然地阉割了Facebook和Twitter,替换为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有不少人骂它,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不得不佩服这种“投机取巧”的劲头,看看其他App,有谁为伟大的“中国特色”做过妥协?很少见。

在内容建设上,做的好的除了国外的彭博商业周刊,国内的当属iWeekly了。四叶团队做了这个App后,大红大紫,与现代传播也产生了利益纠葛,于是出走独立。这也得说是现代传播在支撑iWeekly的内容,若交给一个不专业的公司,谁能长久保持这份非传统周刊的内容更新。我以为,像iWeekly这种资讯类App,没有精致、持久的内容支撑,终究也是被用户遗弃的花架子。

那些砸钱的,可能也有靠山,也有系出名门者。但终不免暴露出狰狞的面目,它们的常用手法不外乎刷榜、限免、推荐三种,但这里的学问多多。很多游戏类App都在刷榜。君不见,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游戏,常常徘徊在免费榜的前几。更有阴险者,刷评论,或以蝇头小利诱惑用户给好评。

关于限免,你脑海中可能浮现出类似于iApps等站点,及其他限免推荐App。但很多人搞限免并不是真想靠这个提升下载量,而是以此掩护刷榜。很多表现较差的App经限免网站推荐后,很快攀升到排行榜前十。试想,有那么多人看这个网站、下载这个App吗?未必。名次高了,奥秘往往在刷榜,而非限免。当然,也不排除有些App真靠限免上位,而后收费,占据收费排行第一名再大肆敛财。

有钱,花的最快的方法是做广告。很多App之所以表现尚可,全赖App Store官方、其他网站和App的推荐。这招花的是广告费,也有可能明知浪费了一半钱,却不知浪费到哪儿了。

我所提到的这两条路,六个羊肠小道,并不能包含所有提升App排名的方法。我愿籍此文抛砖,换得各位亲赐真经。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揭开伪邮件营销的面具

若没从事过邮件营销工作,你对它的概念可能止步于“群发垃圾邮件”。因为,时下又太多人将“营销”挂在嘴边,而手上又不干正事。现实是,自我们申请一个邮箱以来,就完全有可能收到海量垃圾邮件,可怕的是,那些群发垃圾邮件者还脸不红心不跳地将自己的肮脏事业称为邮件营销。既然我干过邮件营销这一行,就有必要为同行正名,揭开伪君子们的面具。

有些人收到垃圾邮件,纯属活该。满世界扔自己的邮箱地址,不被盯上才怪。但有些人就很无辜,这些无辜者中,也不乏从不给人留地址,也不用邮箱注册论坛、博客的谨小慎微的孩子,他们为何难逃一劫?答案有两个:其一,有人把你卖了;其二,有人押对宝了。

第一种情况里,邮件服务商的嫌疑最大,如网易。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房产、汽车广告毫无阻拦地出现在网易邮箱里,这时,先不要怀疑它反垃圾的能力。因为,那属于系统内部的推送,到达率基本可说是100%。相比而言,QQ邮箱表现就不错,除非订阅,否则不会出现来自腾讯官方的促销信息。

第二种情况里,你不得不佩服那些从“A”试到“Z”的有心人士。比如,我有几个邮箱的用户名是“a”,经常在垃圾邮件的收件人一栏发现以“a”为名,但域名各不相同的地址,而有些是无效的。所以,我猜他们不过是试错。当你一旦打开这封邮件,就极可能从服务器下载某个隐藏其中的1个像素大小的透明图片。而这,足以告诉发送者你这个隐藏已久的邮件地址是真实存在的。接下来,请做好一轮又一轮的垃圾邮件浪潮吧。

第一种情况需要给邮件服务商交钱,虽然效果不错,但花费不菲。第二种情况,属于漫天撒网,成本虽小,但捞着鱼的概率也很小。此外,还有第三种手段可用——加入某个群组,针对性收集特定受害者。这法子虽然人力成本较高,也容易惹人反感,但投入产出比往往更高。近些天在一个感觉很商务(不闲聊,有专人管理)的QQ群里,就遭遇了这样一件“离奇”事。

群里一位自称从事信息科技业的人士,连续数日向我发送一个关于某网络营销峰会的消息。相对于其他垃圾邮件,这位先生的更有趣味,标题用上了诸如“贿赂”、“打赌”等吸引人打开的字眼。后来,我终于烦了,除在QQ邮箱直接拒收、举报外,还在群里投诉。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受害者。管理员有感于群情激奋,将肇事者移除了事。

为何我将群发垃圾邮件冠以“伪邮件营销”之名?因为,正规的邮件营销应该是用户许可式。用户至少在注册会员、订阅服务时(默认)选中了允许某人或某组织向他发送邮件的复选框。而邮件发送者收集的信息,不论是否包含其他敏感内容,均应保密,除非用户同意向他人移交或出售。

讽刺的是,很多网站的条款的确包含这一条,但无不大隐隐于市地潜藏在上千字的用户协议中,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挑得出来。他们盲目点击“同意”按钮,进行下一步,相当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卖身契。对用户而言,这极为不公。但这跪着挣钱的举动,被大规模地复制、重现,造成我等“愚民”飘在垃圾邮件的海洋中,看不到靠岸的希望。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镣铐之舞:定势下的想象

此刻,眼前竟然浮现出一个场景——地铁十号线上,一位衣着靓丽、面容姣好的姑娘被挤得歪歪咧咧。此情此景,恐怕多数人都在想一件事——可惜这么好一个姑娘,竟然挤在这儿。那么,姑娘应该在哪儿?还是这多数人,也包括我在内,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她应该在某人的豪车里,某官的别墅里,或者某商的会所里。我们究竟怎么了?

可以这么说,近些年,我们的思维已成定势,还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随着美好的渐渐远去,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丑陋中生活,并爱上了用丑陋的思维去思考、去行事。一个挤地铁的美女所引发的联想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但这种思维所能引发的广泛共鸣,就足以说明观念之变。可这个“变”,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吉,还是凶,祸,还是福?

我以为,这个转变必然蕴含着“吉”。我们其实早知道,美女不一定要爱英雄,她也不一定非要有我们概念里的好归宿。她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可以爱奋斗,可以只爱钱。这种广泛的观念转变,对女权意识的觉醒而言,不失为一个好消息。因为,自说自话不一定奏效,得其他人也说你“行”,这个觉醒才有更大的价值。而民众意识的转变,正好说出了这个字。

“凶”不过是这枚硬币的反面,因此,它与“吉”同时出现就显得极其自然。我们能接受得了类似“美女不爱英雄只爱钱”的观念,也恰证明自身的价值观走向了更低的层次——我们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定为钱。而且,我们也将包括美女在内的人以自身为资本去投资、去谋利默认为正常现象。当价值的标准被单一化,人的价值被物质化,这还不是凶兆?

关于祸福,《淮南子》里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没有“祸”,也就难言何为“福”。思维的转变,必然有“祸”潜藏,也会有“福”酝酿。

那“祸”呢?钱成为你有没有价值,你追求的目标有没有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人只能充当赚钱、谋利工具的角色。这难道不是种下了祸根?长此以往,我们曾批判、曾痛恨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将“成功”再现,而人们的目光也会狭窄到以“钱”论成败的境地(虽然这也是当下的实情)。而人,不仅充当了别人的垫脚石,还成为自己手中的剑,难保不像传说中的七伤拳那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钱可能弄到手了,自己也灯尽油枯,何必!

至于“福”,我将其乐观地理解为黑暗后的黎明。眼之所见,不过是走向平和、极致的一段必经之路,走过或许就好了。观念的转变或沦落,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厌恶什么,知道名利对于相对漫长的人生和历史来说,不值得如此费尽心机。

世间有形或无形的万物,本就难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对一种特定现象的评价,引发的争议可能会更大。关于观念的转变,可能我所认为的吉凶祸福,在别人眼里恰好是凶吉福祸。我当然希望自成一派,但同时也期待观念的多元化。因为我知道,定势下的想象,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被嘲笑的总会来到

上学时读到莫泊桑的短篇《项链》,深为我初级阶段自豪。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领略了因钱而在面子上过不去的尴尬。细想,马蒂尔德因一串假项链而操劳半生,实在不值。若是在丢之时就据实相告,想必不会如此。然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一大特色吗?谁知……

之前也曾讲过非典时乡村的情状,断桥、封路,无所不用其极。那阵势,倒不像是要赶走什么瘟神,更像是要把僵尸之类的实体拒之门外。为何宣传口所言的可防可治,会引发全国范围的恐慌呢?这还得从不信任说起。当有关部门“苦口婆心”的伪善屡屡被人看穿,进而被触及到其丑陋的核心后,就再没人相信那些鬼话了。而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将惊奇地发现,那些曾被嘲笑的,现在竟猝不及防地重现,仿佛倒影般逼真。

马蒂尔德因面子需要找好朋友借项链,不正像有关部门怕面子上不好看,影响旅游、消费,进而瞒报非典和禽流感H7N9疫情吗?当然,虚荣也让他们付出了相似的代价——摊上事儿了,而且都摊上大事儿了。马蒂尔德丢了“价值连城”的项链,而有关部门不再被人相信。相比于项链这种有价物件,信任的丧失,更加无可挽回,因牵涉民心,其后果也更加严重。

失去,或许也意味着还可挽回。马蒂尔德先赔了朋友一条假项链,而有关部门则忙着采取各项补救措施。从成立救助基金,到积极研发疫苗,虽然成效并不明显,但至少走对了路。从公布疫情扩散进程,到大范围筛查易感人群,虽然最佳时机错过了,但也算得上“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马蒂尔德和有关部门,这本不相关的两者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共同点——搪塞。前者先把朋友骗过去(暂不提朋友先骗了她),后者先堵上民众的嘴。

接下来,马蒂尔德脚踏实地地偿还自己“欠下的债”,开始了辛苦操劳的下半生,而有关部门呢?忙着稳定市场。凡哄抬物价者、囤积居奇者,都有被盯上、被制裁的危险。虽然抢购的风潮已近尾声,但这些不失为诚意之举的措施,还是起到了作用,稳定了民心。

我这么比较或许显得牵强,但从莫泊桑的这篇小小说里,当真能看到现实的影子。谁说这是小说,这分明是另一个版本的现实。远远望去,远在法兰西的马蒂尔德生活在失意、绝望、挣扎、失望中。再看回来,近在咫尺的有关部门也在经历着狂妄、挫折、摸索、觉醒。二者看似形态迥异,但却同样走在得意、失意、补救、还债的道路上。

这惊人的相似告诉我一个道理,嘲笑并不可取,小心报应来到。表面上,一报还一报没有应验,好像是因果循环本身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因为时机未到。现在回过头来看文人们曾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嬉笑怒骂,有多少也是嘲笑现在的我们。一时的得意万不可当做一辈子的资本,否则,将来翻开老账,会惊异于自己早给自己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