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独立思考的年代

别怪谁,这个时代之所以聒噪,原因还在我们自己。目不忍睹的乱象,刻意营造出的应接不暇之景象,都让我们以为自己足够忙,已经到“忙乱”的地步了。可是,谁敢说这“忙”的实质不在“乱”上呢?

到底有多乱?不妨来看发生在微信哥几个身上的事儿。印象中,微信被捧上天还是不久前的事。那帮自诩为“专业人士”的评论人,言谈间不仅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寄托在微信身上,就连它的掌门人——张小龙,也被诸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一再神化。那时,我有种感觉,若微信和张出了意外,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于瞬间崩塌。这股浪潮接近尾声时,两极分化出现了。以《商业价值》以一篇封面文章站在了力挺微信的一边,而其他人等,纷纷迫不及待地站到了对立面。一时间,唱衰之声四起,仿佛其原本赋予微信的意义,已在瞬间烟消云散了似的。然而,微信还是微信,张小龙还是张小龙,他们都好好地“就在那里”。

微信之后,接连出现两个受害者——打车应用和自媒体。它们和微信的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先被推上神坛,接着被揪下地狱。毫无疑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被戴高帽子。有人夸,我们一般会将其理所当然地视为天上掉下的馅饼。然而,这种捧杀式的夸赞,却更像从天而降的铁饼。它先人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创业精英、慧眼识珠的有识之士。而后,又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人们,之前所说不靠谱。原来的高峰,全赖吹捧,其内质除却一文不名,所剩无几。

事实让我们看到,打车应用虽然一火再火,但市场终究有饱和的那天。而“那天”或许就在今天或昨天。所谓自媒体,更让一帮从专业媒体“脱身”的有识之士沾了一身“骚气”后进退两难。结合微信的例子,我更有信心坚持自己的看法,当下的我们,已经步入了人云亦云的巅峰时期。不仅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还被公关和黑公关利用,助纣为虐,被人当枪使。虽然不排除有些人遑论事实,痴迷于被人关注(实质是利用),但大多数人想必对此已有察觉,想着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而这“救命”的船,少不了思考的双桨。

除去这必不可少的思考,还有什么能解“愚”民于倒悬呢?我自己总结了这么三条:

其一,多读书,少上网。虽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没有书的日子,常人多半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聒噪,且自以为资讯丰富、观点齐备而不能自拔。其二,多想,少说。虽酒香也怕巷子深,但若这酒太香,巷子里的其他人难免闻腻了,觉得厌烦。没错,我们要自主、自立,但我们又身处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不顾及他人感受是极其不现实的。其三,遇争论,不掺和。时下,有太多的热点在争取我们的注意力。而这些热点,多半是公关事件,参与讨论,只有费时费力的份儿,而不会产生其他积极意义。

虽办法多多,但那幸存的自知之明告诉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常感定力不够,很容易被激怒;也自觉欠缺深度,观点常流于浅薄;同时,不敢称自己有涵养,每语问题,总好走向偏激。在这个不能独立思考的时代,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还真得拿出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劲头来。听太多、看太多、讲太多,多于事无补。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