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在我有幸主导一款App时,从未将它做到极致。它既没在总排行榜里冲顶,也未出现在某个分类的前几十名。掣肘原因多多,我就不细说了。本篇所讲之“提升App排名”,实乃拿别人家的“凑数”,且不惮恶意地“诋毁”、讽刺。各位若有心,或许也能看出门道。
一款App若想冲顶,至少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下功夫、勤砸钱。前者走的是正路,功效持久;后者则越走越邪,花样翻新。下功夫,不外乎三条路,找靠山、扩渠道、做内容。有不少App在这些路上走得坦坦荡荡,口碑也相当不错。
Vine自2012年10月被Twitter收购以来,算是傍上了有钱的干爹。在Twitter的支持下,Vine虽曾因涉黄被苹果下架,但后来长期盘踞于社交和免费榜单前列。更有甚者,一些娱乐公司把Vine当做营销工具,《金刚狼》的导演在上面发6秒的微型预告片,而一家电影节则用它办起了“超微电影”竞赛。有人撑腰,有人看好,有人推崇,Vine可谓风头正劲。
在App界,像Flipboard这样沉下心来打造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国家特色的真不多见。起先,Flipboard只有一个版本,而后,它出了中文版,理所当然地阉割了Facebook和Twitter,替换为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有不少人骂它,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不得不佩服这种“投机取巧”的劲头,看看其他App,有谁为伟大的“中国特色”做过妥协?很少见。
在内容建设上,做的好的除了国外的彭博商业周刊,国内的当属iWeekly了。四叶团队做了这个App后,大红大紫,与现代传播也产生了利益纠葛,于是出走独立。这也得说是现代传播在支撑iWeekly的内容,若交给一个不专业的公司,谁能长久保持这份非传统周刊的内容更新。我以为,像iWeekly这种资讯类App,没有精致、持久的内容支撑,终究也是被用户遗弃的花架子。
那些砸钱的,可能也有靠山,也有系出名门者。但终不免暴露出狰狞的面目,它们的常用手法不外乎刷榜、限免、推荐三种,但这里的学问多多。很多游戏类App都在刷榜。君不见,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游戏,常常徘徊在免费榜的前几。更有阴险者,刷评论,或以蝇头小利诱惑用户给好评。
关于限免,你脑海中可能浮现出类似于iApps等站点,及其他限免推荐App。但很多人搞限免并不是真想靠这个提升下载量,而是以此掩护刷榜。很多表现较差的App经限免网站推荐后,很快攀升到排行榜前十。试想,有那么多人看这个网站、下载这个App吗?未必。名次高了,奥秘往往在刷榜,而非限免。当然,也不排除有些App真靠限免上位,而后收费,占据收费排行第一名再大肆敛财。
有钱,花的最快的方法是做广告。很多App之所以表现尚可,全赖App Store官方、其他网站和App的推荐。这招花的是广告费,也有可能明知浪费了一半钱,却不知浪费到哪儿了。
我所提到的这两条路,六个羊肠小道,并不能包含所有提升App排名的方法。我愿籍此文抛砖,换得各位亲赐真经。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