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疗伤之法

抱歉,我起了这么一个略显夸张的标题。而我的本意,却并非为耸人听闻。只是近来多听了几首黄伟文写的歌,不禁想写下自己的感受。

可能因为性向的关系,黄伟文不少的词,经不同的歌手演绎,显示了他对男女心理细腻的把握,和独到的解读。此间,自然也不乏经典之作,令人久久难忘。

先来看这首Twins所唱的《多謝失戀》,是如何呈现少女的自怨自艾,和失恋后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

全靠當天喜歡過錯的人

今天先會自我解窘

明白小小的失戀不害人

更加添我成熟感

無法一起都總算愛過些人

借過你體溫 練習擁吻

留下你合照細望 才知道

我跟他人更合襯

总结下来,不过是喜欢上了错的人,没关系,以后还会遇到更好的。

而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却是另一番风韵,来看这首许美静原唱,陈奕迅翻唱的《傾城》:

紅眼睛 幽幽的看著這孤城 如同苦笑 擠出的高興

全城為我 花光狠勁 浮華盛世 作分手佈景

傳說中 癡心的眼淚會傾城 霓虹熄了 世界漸冷清

煙花會謝 笙歌會停 顯得這故事尾聲 更動聽

一个成年人分手后的内心写照,一丝苦笑浮上脸庞,在城市的灯火中慨叹不已,顿觉烟花冷却后竟也有如此的美。

而彭羚、容祖儿曾共同演唱的《心淡》,却是另一番境界,将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写得栩栩如生:

由這一分鐘開始計起 春風秋雨間

限我對你以半年時間 慢慢的心淡

付清賬單 平靜的對你熱度褪減

一天一點傷心過 這一百數十晚

大概也夠我 送我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春天分手 秋天會習慣

苦衝開了便淡

一个更显成熟和理智的故事就这样讲给我们听——给自己半年时间,慢慢地忘掉这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平静地放弃想他/她,直到自己习惯这一切。

从小到大,经历过怎样的感情波折才会成为今日的自我?黄伟文的三首歌,就这样唱给我们听,从自我安慰到自我欣赏,再到自我放逐,让我们权做失恋疗伤之法。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不遇,不过人生常态

时至今日,我还会想起语文课本上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素以“推敲”闻名,如痴如醉地在“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间徘徊。用时髦话讲,确有“呆萌”之象。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贾岛的诗文所流露出的情感,浓淡适中、不偏不倚。他没有像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般雄浑,也没有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样悲怆。访友而不遇,空留淡淡的失望、感慨,就这样随意散发于白云深处。

贾岛记述了一次“寻隐者不遇”的经历,并以诗文传世;而事实上,“不遇”,又何尝不是人生常态呢?如若不然,我们又怎会为不期而遇有那么多欣喜若狂呢?

常有网友调侃,“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容易的事”;也有人据此调侃,“有,容易胖”。人的一生中,“遇”或“不遇”又有什么关系呢?古今中外,又有什么事情是如人所愿、为你掌控呢?

《The Bible》中的上帝,可谓无所不能,而他所期待的人又如何呢?在他和以色列人“相爱相杀”的漫长历程中,随处可见Stubborn等词。全能如他,面对曾亲手创造、扶植的人,岂止是“不遇”这么轻松——人在那里,心却不属于你。而身为上帝子民的他们,也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发如此之悲鸣(Psalm 10:1):

Why, O Lord, do you stand far off?

Why do you hide your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战国时期的《九歌》,也将一个际遇几乎相同的屈原显露无疑,来看: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贾岛可能是寻而不遇,最多不过怅然若失;而屈原的山鬼,他的境遇,却是久等而无果、久寻而不获,令人扼腕叹息。

这一主题,在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更为常见。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将这样一个应相爱时错过,错过时又相爱的故事写得如此动情,剧中的一句台词“It was silly of us to look for qualities in each other that we never had”,将悔恨与遗憾表达得如此深情,可谓无出其右。寻而不遇,多数不过期待错位而已。

毛姆的另一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也将一个为世界所遗弃的艺术家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平淡的前半生,亲手缔造、毁灭的后半生,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即使在时下的电视节目中,如《大世界之旅》(The Grand Tour),我们也经常会被“And on That Terrible Disappointment…”这样的话语逗到前仰后合。

不遇,不悲戚,不过人生常态罢了。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新写了一首歌——《不忘初心之笑看风云》

《不忘初心之笑看风云》
新写了一首歌,完整版歌词奉上,我们共品幸福时光:
再度跃升空中,
难得放松心情。
世界风起云涌,
抛在万米高空。
漫漫人生旅程,
理想格外分明。
脚踏实地地追梦,
穿过现实的朦胧。

性情真切如过往,
胸怀豪迈敢担当。
傲立的风骨,
热血的温度。
天马行空的创想,
涅槃重生的凤凰。
完美的初心,
完善无穷尽。

昨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铁骨铮铮,砥砺前行。
今天,谈笑之间尽显从容;
心路重重,灵思泉涌。
明天,笑面烂漫如沐春风;
相伴原生,无憾今生。

笑看风云的时刻,
你我同行,共把初心见证。

恰逢智能时代,
纷起是是非非。
秉承真诚情怀,
初心终曾未改。
路途或有些许阴影,
梦想却依旧坚定。
历经无数的绝境,
无法磨灭的激情。

性情真切如过往,
胸怀豪迈敢担当。
傲立的风骨,
热血的温度。
天马行空的创想,
涅槃重生的凤凰。
完美的初心,
完善无穷尽。

昨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铁骨铮铮,砥砺前行。
今天,谈笑之间尽显从容;
心路重重,灵思泉涌。
明天,笑面烂漫如沐春风;
相伴原生,无憾今生。

笑看风云的时刻,
你我同行,共把初心见证。

昨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铁骨铮铮,砥砺前行。
今天,谈笑之间尽显从容;
心路重重,灵思泉涌。
明天,笑面烂漫如沐春风;
相伴原生,无憾今生。

笑看风云的时刻,
你我同行,共把初心见证。

大陆隔墙用户请看优酷:

奉上当时的手稿:

仿艾伦·金斯堡之《嚎叫》

他们披上诚恳的外衣,蜕去恶的面貌,将甜蜜与伪善混杂在一起;

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渐渐抛诸脑后;

他们言行之表的阳光,已没入黑暗的泥淖。

他们,

畅游在空想的边缘,游荡在自满与自赎之间,荡漾在情欲的海洋;

他们,

不再坚信诚实的力量,不再相信爱,不再迷信人格和人性;

他们,

已经不是自己,已经不认识自己,已经不愿成为自己。

纵情流淌的过去,过隙难逢的现在,迷雾依旧的将来。

记忆,蹒跚而过的背影,爬满心头;

希望,冉冉升起的光影,潜藏黑云之后。

饕餮之后的灵魂依然饥渴;

疲惫袭来的身躯依然躁动。

双目或还年轻,却早已昏花;

双手或还强健,却濒于无力;

双腿也许健在,却无法开拔;

近在咫尺的明天,就此从指缝中溜走。

无处安放期待的人们,在大潮中逐流,在大浪中随波。

幼小的一代被迫死去,年轻的一代已然死去,青年的一代早已死去,老去的一代寂静无声。

而我们,

正是死去的一代,在自甘堕落和自我毁灭中死去,在狂妄和无明中死去,在躁和烦中死去。

而活的希望,

还未到来,

甚至依然渺茫。

我们的墓志铭上,写满了不解、无奈、悔恨。

我们在其他人的墓碑上,勾画出自己的形象;

而那一幕,却不忍直视。

(注:2014年10月12日至15日期间某天,于杭州“外婆家”餐厅即兴拟就。)

致奋力前行的我们

这不过是几段本该用于自勉的话。
踏足互联网以来,不觉然已走过数度春秋;投身故纸堆至今,惶惶然岁月已几度更迭。此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与此相关的广告、营销,种种之发展变幻,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数度春秋里,我亲见当今最杰出的头脑践行当初的理想,凭一己之力,攻克行业之维坚;在这发展变幻中,我看到他们脚踏实地,推崇理念和实践的革命,屡开业界之先河。
在一片技术至上的呼声中,有人坚守内容和创意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噱头混杂的时代里,是这些人,让自己的想法为人所知,且为众人所共知。
然而,目之所及,当下并非终点。我们终将去往何处?希望在此处还是别处?我辈还需努力探索。当然,未来亦非归宿。自身怎样提升?时代如何发展?我辈尚需悉心体会。
我们所面对的,是经典教科书中从未设想的境况——移动为先、网络深度介入生活;我们所期待的,是前人所不会想且不敢想的未来——网络不仅在推动内容和消费的提升,还在推动整个时代的前行。
诚然,还有很多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行的路上;而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也并非处处坦途。但是,我们已然目睹甚至沐浴未来的曙光;即使前路漫漫,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年轻、继续热泪盈眶、继承过去的勇气、续写此前的辉煌。
瑰丽的图景已然展开在我们面前,科技的未来、自身的未来、时代的未来已铺陈在即,依然奋力前行的我们,在专业中、激情中,正将梦想一步步化为现实。
而我们,虽还在路上,却终将实现所钟爱、所梦想的一切。

创业因何污名化

自某高层接连发表鼓励创业的言论、造访所谓的创业根据地以来,创业变成了一件重要程度不亚于当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举国上下全体动员的大好事。

当然,这怎么能不成其为一件好事呢?就解决就业压力、经济下行压力而言,创业有其独特价值。如今的创业者,恰如当年的先富人群,可能带动一大群人就业、致富;而就创业本身而言,其惯有的乐观、激情,也容易使社会对经济状况产生积极的预期。不巧的是,偏有“一小撮”人不信邪,如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浪潮中,竟如顽石般岿然不动。为何?

原因不外有三:

其一,每有社会运动,事后总会在汹涌的水面下发现一只此前不曾看见的手。它的目的何在?外人不得而知。

其二,创业不是万能钥匙,基于互联网的创业也并非万精油,可以解决那么多困扰普通人已久的问题。

其三,创业并非一个新现象,当下一窝蜂式的报道也谈不上理性。如果将以讹传讹当做社会现象,你所看到的也许是泡沫,而非真正的繁荣。

前几日,也曾有幸造访中关村创业大街,昔日的盗版光盘集散地如今已焕然一新。相比于两侧橱窗的琳琅满目,几个朴素的小馆子倒分外惹眼。我忍不住推测,这条街上,真正的创业明星可能还不是那些终日奔走于各大会场、苦觅伯乐的青年才俊,而是这些馆子的老板们。相比于创业家们的意气风发,这些老板除了在店里招呼客人,并不善于抛头露面,可谓低调至极。终日在饭桌前谈论融资、渠道、营销的创业家们,绝想不到身后站了这么一位甘心隐于市的实干家。

创业家们终将散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因激情难再而归于平静,或因资金匮乏而黯然离场;少数有幸平步青云者,也断不会放弃利用这段经历的机会,常向不甚熟识的朋友、媒体记者推销,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将“辛酸史”包装为“血泪史”,将“扶植史”篡改为“奋斗史”,个中意味,你我常人自难体会。

创业并不神秘。若论创业,何人今生未创业?人生何时不创业?每一次归来、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创业的储备和开始。而谁曾一次次地、自豪地宣布——我创业了?若本就如此平常,为何至今天这般地步,创业精神被奉为圭臬,创业家们,尤其是连续创业家们,被奉若神明。

我想象不到在此过程中有多少尊严被践踏,我也想象不到此间洒下多少汗水和泪水,漫天而来的创业家和创业精神,不免让人慌了神。时至今日,嘴里不捎带几个事关创业的词儿,人似乎就会落伍;没写过高大上的商业计划书,就如不会使用平常的Office系列软件般惹人侧目;没进过创业咖啡馆,像没去过星巴克般罕见。曾几何时,创业还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而今,却是一团无人敢理的乱麻。若有如我一般斗胆对创业出言不逊者,无不被视为离经叛道之徒,似乎不治一个大不敬之罪就有违天道。

诸君莫忘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创业是为了展翅翱翔,而不是为了借着风口飞起来,会飞的猪终究还是猪;创业是脚踏实地,为自身、家人、员工,乃至社会,谋求福祉,而非一味参加商业演出;创业是为了打拼出一片天地,而不是用口水喷出一片天地,台下听者少有傻且天真之人。

希望虽殷切,事实却无情。如今的创业浪潮,已如瘟疫般涌来。而此时的世界,再无《圣经》中所载的上帝,以一己之力将其驱散。接下来的日子里,常人不妨手执浴巾立于创业红海之岸,保全一众裸泳者之颜面。

如果真实的世界与你无关

我能理解现代人高估自己重要性的习惯,以致为体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认知,曾写过一篇“重要”的文章,题为《你没那么重要》。内容简明、直白,只想说明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其实,谁都没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只是,内心深处还是难以根除习惯性地自视甚高,也难以放弃略显病态的自我满足,更不想承认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连日来,我常手捧厚厚一沓书稿,通读之余,也频频挑错,扮演一个近似于校对的角色。每每遇到不通顺、不尽如人意之处,就不由得一股怒火升腾而起。可又一想,我所抱怨或憎恶的这个人,与实际的 她/他 有多大差距?或许,在那偶显生硬的言语背后,是一颗极力把事情做好的心;或许,我眼中的言语不通,只是因为自己对这个年龄层的人疏于了解;或许,我根本就是太过敏感、反应过激。这么一番下来,气没有了,反倒多了几分敬畏和钦佩。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了解究竟有多深,这种了解的意愿究竟有多强?对平常的我们而言,生活始终运行于一个轨道之上,别人、自己的另一个状态,不过是行进路上的某一个停靠站,对惯于忙碌的我们而言,这种了解只限于每天或每几天、几周、几月的寥寥数语,或偶发地自我反省。

比如,一个怒气冲天的我,可能好几个月都见不到一次,我肯花时间来认识一下这个比较另类的自己吗?会学曾参,反省自己吗?平静如初的我,对那个怒发冲冠的自己会有多深的印象?这种印象又会留存多久?要知道,人最善于选择性遗忘,尤其在面对令自己难堪的一面时。

而对于别人,表面功夫更多些,完全不会考虑想法、意图等内在的东西,尤其当我们可以用网络上的联系代替现实中的嘘寒问暖时,以往还算客气的点头之交也变成了抬手就来的点赞之交。

当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足够地了解时,也很难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而围绕在身边的电信运营商、社交网络服务商、电子邮件提供商,无不在争相了解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致它们对我们的了解程度远超于我们相互之间所应有的。于是,我们有了一个看似可以相信的工具,似乎有了它,我们的感官得以延伸;似乎有了它,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宽;似乎有了它,日常的平淡生活重新焕发了光彩。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意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种虚伪的繁荣背后,我们与真实的世界,尤其是真实的他人、真实的自己日渐疏离。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多是自己想看到的;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多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而那个自以为是“我”的“我”,或许在迷离、彷徨中早已找不到自己。当你在地球上一个平常的地方,指南针或许能告诉你何谓东西;若你身处南极或北极,它又能如何?我们所期待、所想象的那个世界,与真实的世界不仅相差巨大,而且可能并不相关。于是,我们还能奢望自己与世界发生那么强的联系吗?还能奢想自己对于世界有多重要吗?不能。

举例来说,长盛不衰的搜索引擎,此前大热的RSS,现在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或为我们的兴趣所在而不假思索地查找、订阅,或是本就臭味相投的一群人凑在一起。单就围坐的这一圈人来看,气氛足够热烈,有人发、有人回、有人赞,效果奇好;而从更高处望下去,不免略显无趣,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夜店狂欢,散场后,之前还神采飞扬的大家略显落寞,各自打道回府,静静地舔舐孤独的伤口。

自娱自乐是很多动物的本能,而自我放弃则是少数动物的高级属性。而不幸堕于深井底部的一群人,终日望着巴掌大的天,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而全然不知世界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在现实的天平上,信心从来不比事实更重要,而自以为身处“风口”的你我他,在真实世界的渺小、不值一提的程度,又何止沧海一粟?当我们以为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当我们以为在指点江山、断言时代发展大势时,当我们以为在让全世界在围着自己转时,是否曾想到过——也许,真实的世界于己无干。

末了,我完全可以安慰你——我之所说,不过寥寥数语,皆愤世嫉俗之言;人生在世,还是要积极、要奋斗、要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鸡汤的效力远比不上真话这剂良药。若想立于真实的世界,走出小圈子为当务之急。逃离常规,尝试往偏僻处走;脱离小圈子,尝试向大众看;再努力一些,不要再用习以为常的姿态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地球依然不会因你而停转,但世界却因你而多了一份别样的光彩。

我们无性不说话了,是吗?

我们也曾清高过、孤芳自赏过,我们的标题充满了炼字的锐气,内容满是自我表达的豪气,文风有着自我标榜的傲气。

尤其标题,我们曾视之为点睛之笔,我们也曾力图将文章的精髓凝结于此,让其有开宗明义之感,令人从中窥得文章的全貌。然而,现在的标题,竟踏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冗长、庸俗化,充斥着自我作践的奴气;恶俗、血腥,周身遍布烟花柳巷的脂粉气。

成龙因其子再度出名时,满屏的Duang Duang,时至今日,有几人能解其中“风情”?汉字之后跟一个括号,在其中再填上拼音,真的没有更好的命名方式了吗?每每“哪家强”,百看不厌吗?除了“G点”,标题上没有其他可体现的了吗?而“撕逼”,不可以用“争执”正常表达吗?“屌丝”一定比“草根”更有表现力吗?“逼格”的格调比“格调”自身都要高?

同为文字工作者,我猜不透诸位使用这些字词时的心理状态,不知是否也有一种“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的优越感?我以为,流行不是坏事;有时,俗一点也显得接地气。但是,清晰无误的表达比这些都重要。当一篇文章在若干年之后已无人能解其中意,那是何等的悲哀?

你觉得自己在灵活运用,甚至以此游戏人生。殊不知,人生在你游戏之时也玩弄了你。你精心打磨的鸿篇巨制,因为这些廉价的、涉性的、自以为聪明的字词的存在,可供流传的不过是只言片语。你渊博、高深的思想,在这些字词的堆砌下,也不过是花边新闻里点缀式的人物内心活动,有谁能从一篇近似情色文艺作品的文章里读懂作者的内心呢?诸位的本意可能是想写一部《金瓶梅》式的传世巨著,而映入众人眼帘的,不过是低俗至极的路边小报豆腐块。这是何等的荒唐?

犯错并不新鲜,为了争夺注意力,或许我们都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但是,用“性”来维系受众的关注并非长久之计。在据说倡导性自由、性开放的西方世界,也不会有人如此自贬身份。“性”存在于现实世界,如同上厕所一样平常,但若以此为荣,整日里津津乐道,就如同每天沉浸于厕所无法自拔。我们可能无法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可能无法实现儿时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梦想,但切莫因此而自甘堕落——有为青年时刻扮腹泻状,伏于马桶之上,为时间徒增垃圾。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而言,我可能会因为一篇文章的标题而点击,但不太会只因为标题而阅读。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信赖内容为王,也被人嘲笑,但没有内容,一个个耍小聪明式的标题有何用处?其价值何在?没有水,再庞杂的管网又有何用?没有数据流,覆盖面再广的互联网又有何用?内容终究可能不会是王,但也不至于让位于区区一个标题,更何况这个标题还无时无刻地将“性”置于其中,不仅因此自我感觉良好,还毫无悔改之意。

我以为,人所能接受的刺激是有限的,正所谓水满自溢、过犹不及,我不太相信读者,甚至是惯于做键盘侠的网民能持续接受这样的标题、这样的文风。这点小聪明,这点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的蠢蠢欲动,真配得上“young、simple、naive”等判词。如果这还不算幼稚,我不知幼稚是什么;如果这还不算低级,我不知低级该怎样定义;如果这还不算粗俗,那你眼中的粗俗究竟所为何物。

我内心中最悲哀的想法是——未来的我们,没有涉性的词汇,便无法自我表达。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强烈的意识冲击,再难保持淡然、自持的心态。也许,我在标题上的提问已经有了答案——是。

你没那么重要

重要或不重要何来?

多年前,一部美国电影《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原名: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没那么喜欢你。换言之,你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受人欢迎(重要)。而今,“重要”二字被赋予了太多功利性的诉求。

佛陀在说法之初,便有四圣谛——“苦、集、灭、道”传下来;之后,马胜比丘闻名于世的缘起偈提到“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说清了苦集灭三谛的因果由来。学生才疏学浅,斗胆尝试以四圣谛解释:何谓重要?为何重要?为何不重要?为何不重要反而重要?

其一,何谓重要?重要,大多时候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的感情,实为四谛之“苦”。且不论因这一虚名要耗费多少无谓的精力,单就其真实内涵而言,也无法以“重要”一词概括。重要或不重要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或个人价值任何实际意义吗?其实没有。世人多明知无所谓,却为形式感的东西而偏执念于此。试问,这究竟是重要,还是假装重要?或是根本就不重要。

其二,为何重要?重要,只是对依存程度的定义,是对需求强烈程度的抽象描述。而这一依存、需求,正是四谛之“集”,乃为“苦”之因。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依存关系,对之有所求便可称之为重要。在追求重要,和自以为重要,以及为不重要而失落苦恼时,我们刻意创造了世间诸般苦。而这苦,不过是庸人自扰。尤其当我们为“重要”设定了等级时,更徒增烦恼,引燃诸多无名怒火。为这一虚名而徒生口舌之灾,何苦?

其三,为何不重要?要知道,重要与否,大多是此一时彼一时的自我或相互暗示,不绝对,也不持续。当重要转为不重要时,天没有塌,被诸般杂念占据的人反倒被腾空了,为真理的入驻留出空间。而这个不重要,乃为四谛之“灭”,“苦”之“灭”,人之解脱,堪称大幸。不过,常见的是另一派景象——当所谓的重要的程度陡降之时,你的怀疑、否定,和迁怒突然从无足轻重变得举足轻重。此时,之前所有的重要都不重要了,而重要的反而是一遍遍舔舐苦果,重回“苦”谛——从一个重要中找寻另一个重要,从一个苦中摘下另一个苦。

其四,为何不重要反而重要?人活一世,得失往往不重要,而是能否活得自在。若能洞悉重要的唯一结果是不重要,反倒可以放轻松,此时通晓的这条路,恰为四谛之“道”,堪称解脱重要之纷扰的不二法门。即使用当红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也很容易明白,不仅自己,其实谁都没那么重要。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重要不过是诸多不重要包围下的一刹那。若在刹那间追求永恒,无异罔顾三法印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谓痴心妄想。若执着,哪还有涅槃寂静,哪还能求得安然自在。

当然,我之所言,无非徒增口舌,尽心即可。因为我知道,我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