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雅的反腐路

雷政富并未成为绝唱,后继有人也并非传言。通过罢免、逮捕等手段,外界早已得知,和张红霞等几位传奇女性不清不楚的大有人在。现在说是有十几个,而据手中握有视频证据的爆料记者朱瑞峰讲,还有几位厅局级的干部没被揪出来。就在前些天,这位记者还曾被带到派出所询问了好几个小时。出于职业操守和对线人的保护,他并未透露视频和相关消息的来源。

对于朱瑞峰的坚持,有关部门显然并不认同,重庆方面发布消息称:“朱瑞峰的视频系肖烨敲诈勒索犯罪团伙成员许社卿向其提供,其有义务配合调查,提供证据。”争议就这样产生了。

因为不确定法律如何规定,我也不好意思引经据典,只想按常理来理解,甚至化解双方的矛盾。无论记者还是警方,在赵红霞等人与一众官员的不雅视频的问题上,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反腐败。记者曝光视频也好,称自己握有视频也罢,都是为了督促警方的侦破行动。而重庆方面发不发声明,都应该首先公布相关官员的涉案情况,甚至细节,以安民心。

我猜,神通广大、耳聪目明的有关部门一定注意到了,在既往的牵涉官员的不雅视频事件中,少有人站出来指责拍摄者、传播者,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到官员的无耻行径上。

鉴于此,有关部门何不顺应民意,先对涉事官员做出处理。起码应该公布他到底祸害了多少妇女,贪污了多少钱财,挥霍了多少,追回了多少,子女、亲戚因此得了哪些好处。就算要和参与拍摄、传播视频的人算账,也不着急这一会儿吧?另外,有关部门的动作、言语可以像婉约派学习。比如“控制赵红霞”这件事,就不能换成“登门拜访,向赵红霞了解情况”?权威不是通过措辞强硬来表现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注意不到,就别怪民众反感。

利用陷阱来获取证据,其本身就有悖常理,虽执法部门常用这一招,还美其名曰“钓鱼式执法”;但普通民众毕竟身份低微,怎能擅闯雷区。尤其偷拍床笫之间的风流事,更是一大禁忌。从反腐角度看,偷拍有其正义性,但这种毫无底线的行为,不但会危及官员的仕途,商人的钱途,也会让你我等普通人活在惶恐之中。更别说偷拍之后的勒索,那是你我等草民百姓能承受得起的吗?因此,我支持有关部门追究这帮人的责任,但是我认为时机不对,以至于将原本程序正义的事情蒙上了打击报复的阴影。

在这场民众反腐心切与警方执法意浓的冲突中,我领悟到,反腐路漫漫,而且在近百年来说,基本看不到尽头。

首先,体制不会大变。权力的寻租通道依然向不法者敞开,没法在台面上正常协调的事情,必然会在权力的黑市寻求解决之道。金钱、美女,甚至美男,花样翻新,必不乏中招者。其次,人性不会大变。贪婪还会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主旋律,基于体制的变相鼓励,权力成为壮胆(阳)药的历史不会就此终结。最后,民众八卦的心不会变。从闻一多演讲到现在,花边新闻总为人津津乐道。再清正廉明的世界,都少不了大家那颗猎奇的心。有此需求,还愁没有供给?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苹果何罪之有?

股价跌了50多美元的苹果,如今成为众矢之的。那挥发掉的700多亿美元,据说能轻松买下好几个世界一流的公司。交出市值全球第一的宝座后,苹果成为分析师笔下的恶魔。似乎在美国股市搞投资,今后就得避开苹果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观点显然不重要。但我想强调一点,分析师们其实也不重要。如果苹果是一个大活人,应该明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贵,也会慢慢学会走自己的路,懒得管别人怎么说。

然而,苹果不是人,它是一群精明人的集合体。因此,我希望它有着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智慧,不要犯人云亦云的毛病。有些事情得靠群策群力,而谈到引领潮流,还是得靠“一小撮”人的率先觉悟。苹果的成功,得有沃兹尼亚克式的先行者的技术,需要乔布斯式的禅性的头脑,有赖于库克般完美的产业链运作,但唯独不缺看涨看跌已成习惯的分析师的叫嚷。

我曾多次谈到,大家都基于各自的立场来看问题,因此就无所谓正确、错误。就像小学课文里的小马过河,深浅与否别人都不能告诉你,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掌握真知。苹果作为一个现金储备充足,研发力量雄厚的科技公司,面临的情况是分析师们想不到的。单凭股市的表现来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有价值,这个标准未免太一元化了点儿。

现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就连我等堪称“死忠”的果粉,也会欣赏三星Galaxy系列的大屏幕,也会羡慕Android自定义特性的乐趣多多。正如生活中的亮点无需太多,否则会闪现双眼一样;苹果的出现也仅是一个亮点,没人愿意它取代太阳,来照亮整个世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乔布斯犯过错,明星CEO们可能都犯过错,但这都不可怕。因为我们相信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都有“改过自新”的能力。况且,我们不应该在会否犯错的问题上强求别人,因为我们连自己都管不住。说三道四已令人厌烦,凭空指责更让人难以忍受。分析师们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怪不得一线的库克等人不以为然。

虽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分析师的力量不可忽视。他们众口铄金的能量令苹果一时难以招架。他们所代言的“黑恶势力”,正是捧杀苹果的主力,也是借其股价下跌之际获利的主谋。虽然股价不太会对一个公司构成致命打击,却会影响外人看这个公司的眼光,也会影响员工对公司前景的信心。苹果的发展路,需要众人来拾柴,需要众志成城。也许正是这两点,才促使其管理层关注股价的涨跌,关注外界和员工对于股价暴跌的反应。

苹果本无罪,有的只是牟利的冲动和引领潮流的梦想。分析师们之所以有预期、有判断,也并非全从理性出发,对他们而言,养家糊口、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把分析师的话太当真,势必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当然,我们的判断也并非准确,我们在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时,不仅上帝笑了,库克等一干人等也笑了。说到底,我不过在花时间谈一个本不存在的问题,而各位则花时间关注了本不该关注的事件。估计苹果没问题,分析师们多虑了,Let it be。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北京空气质量:积重难返、无为难治

因为嗓子持续不舒服,因此又想起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来。前些年,有关部门在二环附近大兴改造,令各式煤炉强制退休。现在的京城,集中供暖遍布,部分区域辅以电力、天然气等驱动的自供暖。按说,天气该好了吧?可惜,目之所及,依然雾蒙蒙一片,更有长此以往的架势。

还有,北京2010年颁布了汽车限购令——《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试图治理拥堵和空气污染。从此,有钱不一定有车,想有车不仅要有钱,也得有相当好的运气。很多人时来运转,但大家的空气却肮脏不堪。

面对PM2.5指数的飙涨,有关部门也没好意思坚持“轻微污染”的说辞,“重度污染”等禁忌词汇结连蹦了出来。听说,还有高层就空气污染问题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公开相关信息,不要藏着掖着,希望由此引发民众的共同参与。

我信服公开的威力,也见识过群众的力量,但尚不能确定此举能否提高有关部门的公信力。执行层的阳奉阴违,连高层都常感力不从心,老百姓还能说什么?我只是感叹,谁都有和小玩具对话的稚嫩时光,但很少看到这种将自说自话视为权威,并一意孤行的光辉事迹。所谓的全民参与,到后来是否会令有关部门飘飘然到将自己封为甩手掌柜的地步?

这是个空喊为上的时代。远远望去,到处是旗帜,旗手们宣扬各自的主义。然而,“城头变幻大王旗”,旗手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此刻的慷慨激昂,可能是为了掩盖心里没底的慌张;他们后继有人的殷切希望,极有可能毁在铜底铁帮的伙伴手里。

以北京空气遭持续污染为例。在PM2.5指数第一次逼近1000时,有关部门就已乱作一团。各种承诺纷纷许下,各项应急预案都预备启动。我以为,这下好了,灰蒙蒙的天就要放亮了。可惜,除了意外造访的凛冽北风让京城清爽了几天之外,其余时候一切照旧——人们在雾里来、雾里去,像在世界末日幸存一样懵懂地活着。我不禁暗笑,神通广大的有关部门,居然也沦落到靠天吃饭的地步。过去那战天斗地的精神头跑哪儿去了?

不可否认,我们有一颗希望一切安好的心;面对危机,我们也有比较完备的预案。但到实际行动时,却发现所谓的希望、措施都是花架子,不值一提。试问,全民参与的口号再怎么嘹亮,又有什么用?京城的黎民百姓还不是一样陷于尘埃和废气中难以自救?

在我看来,开会研究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身体力行也是。这些都让我们更“入世”,了解这个社会,为其所用或利用其做成什么事。现在我从有关部门身上看到的俨然是另外一派景象,它在谈到权力和利益时无比投入,在谈到责任和付出时却畏缩不前,扮起了无为而治的圣人。可我们知道,他们没有老子的学问和智慧;也无法用一点皮毛来赚取声声喝彩。

这片天不是我一个人的,这块地也不属于我。之所以奔走呼告,实乃出于挚诚。有关部门若想无为,就请长眠,给愿意干的人腾个地方。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委员谈高考:失焦的聚焦

经历过高考的人,自然晓得个中利害。时过境迁,我们当然能淡然视之,对其微微一笑。然而,还是有人放不下、看不开,比如广州政协的杨委员。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个例,实际却颇具代表性。

一向“挑唆是非”的《南方都市报》在其官方微博发了这么一条消息:

#广东两会微互动#【高考低于375分不该上大学?】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建议,高考应设375分最低录取线。他说,低分考生不适合读书,不是说他素质低,而是更适合干其他工作。加之低分考生一般只能上质量不高收费高的学校,家庭负担大,毕业后就业压力也大。但林海龙委员则认为教育不应设门槛。

在各大门户和知名微博主的努力下,人们的注意力被成功地吸引到内容的前半部分上,即那位身为教授的委员要给高考划定最低录取线。至于另一位委员林海龙,因为观点太过正常,不具有引起争议的潜质,已被无视。即使他的观点在彼时有占了上风的可能。

抛开杨委员胡诌什么且不提,光是各种“去芜存菁”的传播所激起的网民的反应,就能看出当下媒体环境有多恶劣。也可能在其他任何时候,这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不正常的现象为人关注,进而成为新闻,这是永恒的规律,而人们不过是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的说,杨委员那番为高考划定最低录取线的话,够偏激,也够让人气的。尤其一些曾经没有达到这个分数线,却如愿上了大学的人,恐怕早就恨得压根儿痒痒。杨委员如果早得了势,很多人的未来恐怕都会被这柄悬在头顶的“375分”利剑给活生生砍断。如果一个人决意要毁掉你的一生,你会怎么办?恨他算是轻的了。我以为,任何一个正常人恐怕都难以遏制心中的愤怒,进而发生一些可称之为“人身攻击”的行为。

我们也要看到,这位教授委员之所以招人恨,并不能将原因单纯地归结于观点偏激,我们还得看看这些年教授、委员这两个群体都干了什么好事。

大家都知道,教授们不仅经常在学术上跑偏,还将手伸向了或许还很单纯的女学生们。擅长以电击治疗网瘾的杨永信教授,和曾经的马列主义学术带头人衣俊卿老师,都很有代表性。

而委员的队伍,最近更是不太平。一个喜剧明星,一个三级片女主角,都在最近“位列仙班”。看到这些亦庄亦谐的新闻,我已很难不再怀疑,某些委员出头露面的原因似乎只有两个——名气,更大的名气。

在杨委员比较完整的观点里,还有这么两句不得不提的话——“低分考生大学毕业后,往往没有技能,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最后,很多这种情况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从农村跑到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

想我们村里人,好像也没怎么惹别人,为何总受到这般待遇?如果学校、农村、城市本身没问题,为何要担心毕业没工作,发愁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呢?教授、委员们应该更关心这个才是。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房的序言

初次听说“房妹”、“房姐”、“房叔”和“房爷”等怪异的字眼,就想再度感慨人们的日常用语竟如此贫乏,可怜那代表高富帅的“房”字,继“最美”烂大街之后,沦为下一个受害者。

可在看过那么多新闻后,对“房”字有了新的感悟,并开始反省自己——心眼儿太小了,居然连这么一个意义深远的词也容不下。房这个、房那个的,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反腐利器之一,而且颇有单田芳在评书里形容得那种沾上就死、碰上就亡的神勇架势。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房”,那些隐藏在为人民服务队伍里的蛀虫们,过多久才能被揪出来。或许,没有东窗事发的他们,依然会扮演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只可惜,“房”字一出,个个原形毕露。揭下面具的他们,不过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伪君子。

即使自己出身卑微、钱少人傻,我也从不眼红别人花钱买房。因为我觉得那是人的正常需求,有钱完全可以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为所欲为,要不然谁还有赚钱的兴趣。然而,若利用手中的钱做一些逾越规矩的事,我会非常看不惯。

这些看不惯的人和事中,以“房爷”和“房姐”为最:

去年,就有胆大的媒体援引网帖委婉地写道:“网曝深圳南联社区村干部周伟思在当地拥有住宅、别墅、厂房等超80栋,豪车超过20辆,估计资产超20亿元。”此人,就是“房”字辈里的天字一号。

比他捞得少点儿,但影响更坏的莫属“房姐”了。来看这位——龚爱爱,陕西榆林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榆林市人大代表,据说有4个户口,在北京有20余套房产,价值近10亿。

没上述这两位“牛”,但能排得上号的,还有“房妹”、“房媳”两位。其中,“房妹”以一人拥有11套经济适用房,2个户口的惊人能量红遍网络。后证实其父也涉及贪腐。而“房媳”,不仅有个好公公,自己也身为纪委干部,可她依然不惜以身犯险,在山西、北京两地都弄了房、上了户口。

想必国家在推行严厉的人口政策、户口政策之前,会有一系列举措来防范类似于“房姐”等事情的发生。然而,现在看来,权势才是钻“政策”空子的首恶。遍历这些跟“房”不清不楚的“红人”们,哪个自己或家里没点儿关系?哪个没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点儿下三滥的事儿?

房本是个简单的命题,但在权力这根金手指的点化下,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房地产商用房子换来了官员的默许和放任,官员们利用房子温暖亲情、收买下属和情人的心,官二代们利用父母手中的特权,让房子变成一个雪球,在大千世界里滚一滚,变有了钱、有了女人。

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吧?在这个一套房子逼死人、几套房子害死人的时代,就算你我有和谐之心,还敢发和谐之力吗?无疑,房子害了一批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谨以此文,送给房为序。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信与审查

早年间就听人抱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决定全国人民看什么电影、听什么歌曲。这么些年过去了,审查有增无减。每逢过堂,大小片商总像被剥了一层皮一样哀嚎不已。我以为,这些不差钱的金主,终于遇到了能炼他们的三昧真火。可我没想到,这把火竟能烧得如此持久、猛烈。

据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影是分级的。孩童能看什么、少年能看什么、成年人能看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当然,这个规定也是一个可执行的标准。而在我大中华,标准与心情有关、有高层态度有关,但与内容本身有关。即便你内容很主旋律,但只要触了某些人的霉头,还是可能被毙。

我曾阴暗地设想,如果有中国版的《洛城机密》,必不能公开上映。敢说我大中华警界腐败?直接让你丫闭嘴,甚至剥夺从业资格,踢回老家种地去。类似于《绝望主妇》等电视剧,明显与我主流价值观不符。尤其Bree滥交的剧情,更与我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形象相悖,估计得从片中删除。

至于其他影片里下到公务员,上至总统的沆瀣一气、集体腐败的情节,更是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电影里。谁让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呢?谁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对这些非主流的正常现象有着不可说的洁癖呢?审查制度的诞生和延伸,本身就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自我掩盖。

从电影里剔除糟粕,被久藏于“温室”的我们就不会被影响、受毒害了吗?非也。君不见女博士常艳那部十几万字的《编译局言情录》,以纪实的笔法、形象的描述,毁了多少纯情子民对有关部门、对高层的良好印象?又将多少长在红旗下的卫道士的价值观迎头击碎?

窃以为,不仅财政可以转移支付,精力其实也可以。在这个值得探索的话题中,隐含着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在各色伟光正的文艺作品中省下了挖掘假恶丑的劲儿,这部分精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研究现实上。结果我们发现,所谓来源于现实的作品与现实无关,现实已彻底沉沦。

各种审查当然有其好处,例如:可以有效维护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权威,可以牢牢掌握舆论导向等。但是,审查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引人发笑、令人深思的内容被全数拿掉,只剩一具毫无意义的肥皂泡式的躯壳留在那里。试想,情绪若无出口,岂不只能爆发?

别看有关部门总吵吵着建设精神文明,但审查的大棒从未停止挥舞。虽然表面上看来全国上下一条声,但真实情况却是不同的声音被压制,不会被普通民众接触到。手段单一、形式枯燥的宣传,粗暴式的填鸭,偏听偏信的暗无天人,都可能让人觉得反胃。

我不反对审查,因为我觉得这是社会形态的必要成分。不规矩、置别人生死或感受不顾的大有人在,需要有一个制度、一群人去维护正常秩序。但是,这个维护的过程起码应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得让外人看清楚,免得我们闲来无事、说三道四。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包装过度的高风亮节

一则新闻,让久违的诧异浮现在我脑海。关于老干部如何高风亮节的故事我见多了,但看到级别这么高的,还是忍不住胆战心惊。新闻通稿上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得有多少权力和利益的博弈?论资排辈,有我们说得那么轻松吗?出场顺序,有我们以为得那么简单吗?

窃以为,某位领导虽然声誉不佳,但有一句话说得颇有道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还得补一句,更没有无缘无故的退让。所谓的谦和、高风亮节,多半都有内幕可挖。只不过,这回的“幕”略显威严,令心生好奇的一干人等不敢靠近。

老故事了。曾经的风云人物龙永图谈起他的入世谈判经历,我领会主旨后演绎如下:准备退四步时,先向前迈四步,待对方颇有微词后,再行退让。如此,既让对方感到你的确有所妥协,又不伤及己方核心利益。

以我坚持多时的阴谋论来分析,老干部的高风亮节,似乎和龙永图式的妥协有相似之处。别看人家退了一大步,实际上获得的东西却是你前进一公里都不会得到的。身居高位,一举一动都牵扯众人的目光。若你有这样“急流勇退”的机会,或收到类似的暗示,会不会也演这么一出戏?

稍微往好处想。人家虽曾位高权重,但心灵依然纯洁,知道何时应全身而退,更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退出幼稚的“排行榜”,就是人家立志要做,且理所应当该做的事情。人家是什么级别,能让我们这些乡野俗人讽刺占着茅坑不拉屎吗?当然不能。

现如今,这理应如此的分内之事被人捧为高风亮节,还被各色新闻屡屡强调。似乎这不仅体现了老干部思想觉悟如何之高,更象征着“小”干部们取得了“艰苦卓绝”的胜利;似乎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顶高帽子。它戴到老干部头上的那一刻起,就不仅是一种赞誉,更是一种道德的定型和捆绑,让他老人家再难自毁长城。看来,这帽子里或许还藏了一张“请自重”的小纸条。

看了那么多书,读了那么多故事,但想找出名副其实的“高风亮节”也得费一番功夫。按照我对它的期待,“高风亮节”起码应该符合“本不该他做”和“出人意料”两个标准。

如果这件事本就是他该做的,他做了,却有人吹捧为“高风亮节”,这不是别有用心吗?如果他把这件事做得中规中矩,并未超出期望,那也最好别用“高风亮节”来形容。要不然,矫揉造作的痕迹就太明显了。只可惜,在衡量“高风亮节”的标准的大讨论中,我是一个彻底的少数派,大部分人和我意见相左,且有一发不可收拾、越用越顺手的架势。

将一次相互妥协的结果吹捧为高风亮节,充分体现了某些人的短见和虚伪;将一次胜利果实的炫耀包装为高风亮节,也让一些人的心思欲盖弥彰;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吹到天花乱坠,并非用高风亮节不过瘾,更让一些人的吹捧上升到无极限的新境界。那么,我也高风亮节一把,就不指名道姓了。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我们比腾讯可怕

这话说来有点儿陈词滥调。懒惰是我们的第一大敌人,然后才是其他。常听互联网界的名流们引用一句挺有名气的话,类似于“腾讯要抢你饭碗,你怎么办?”此言据说来自某位投资者,不过现在已经烂大街了。我们不妨想一想,腾讯做不做什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互联网就是一朵奇葩。美国只有一个门户,而中国有四五个;美国搜索引擎一家独大,而中国叫得上名的都想平分天下。现在,门户们为了争座次,和所谓的第三方机构互相公关。虽然局势并不明朗,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在各种宣传资料写上各式各样的“第一”。当然,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视频网站的肉搏战中,那张五六个并列第一的截图至今难忘。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虽一家独大,但老二们从不乏明争暗斗的动力。看那你死我活的场面,似乎都在说:“百度敢称老大,就没人敢和我争老二”。包括搜狗、搜搜、有道、360搜索在内的搜索引擎们,都忙着花费巨资包装自己、攻讦对手。只可惜,市场就那么大,容不下那么多老二。一个正常男人不需要长那么多“小弟弟”,中国互联网虽然奇特,但也在正常之列。

回过头来说腾讯。虽然在各种场合都自称老大、老二,但最被人认可的、最无可取代的还是即时通信——QQ。当然,最近大热的微信也不能不提。据说继扶不上墙头的微博营销之后,微信营销已被部分企业提上议事日程。可惜,风光并不能遗传。按照以往的经验,看似做什么成功什么的腾讯,并没有在其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做到出类拔萃,比如搜索。

这又回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比腾讯可怕。这句听来或叛逆、或老调的话,其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是谁?想做什么?想超越谁?这些只有自己知道。也就是说,在我们不招惹对手之前,我们只是一张模糊的画像。而一旦上了黑名单,组织机构、工程进度……一切都清晰起来。

投资者也好,普通创业者也罢,害怕腾讯没用。最重要的,还是搞明白自己是谁、要干什么、怎么干。我们需要解决的包括:所针对的人群、所面对的市场、如何可持续发展等看似大而化之,但又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很多人并不这么想,只是担心,腾讯来了该怎么办。杞人忧天或许真有先见之明,但若执着于此,难免惴惴不安到止步不前。

不建议大伙儿做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但作为互联网沙漠里的一份子,我们想干什么,其实与腾讯没有太大关系。并不是腾讯所在,或所擅长的领域就被划为禁区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谁都难免胆怯,但如果就此画地为牢,那再有创意的点子也拯救不了你。现在,腾讯或许就是某些人不求上进的挡箭牌。当年独霸美国SNS的myspace,有没有把马克·扎克伯格吓到?如果他总想:“myspace打我该怎么办?”或许,今日就省了有关部门封它的劲儿。

有没有腾讯,日子都照样过。当然,前提是它不曾存在过。虽然腾讯的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但必然还有一块地方留给别的什么东西(我没想到,我想到、做到,并坚持做了,你就彻底没机会了)。我们不妨把战战兢兢的精力用在尝试上,或许真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抢票风云

晚上妈妈打电话来,说《焦点访谈》在播抢票的事情。她关切地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你可能也知道,每逢节假日,京城买车票的人总能乱成一锅粥,就连铁道部平日无人问津的12306网站,也在突然间变成大热门。适逢年关,人们卯足了劲儿要回家。于是,火车票变成了稀缺资源。

一样东西从大冷门变成大热门,必然会让某个组织获利。铁道部正是这个万夫所指的组织。若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衡量,铁道部理应为我们服务。然而,包括我在内的广大人民,都被华丽丽地忽视了。铁道部的12306网站,扎破了农民工排队买票回家的肥皂泡,也让白领们想通过网络订票的心碎掉了。

农民工梦碎可能很好理解。以往只需辛苦排队买票就能回家的平常举动,在这个网络也能抢票、电话也能订票的时代变得不值一提。妻儿老小还在等待,同乡情谊未完待续,买不到票的他们,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闷与彷徨。虽同为农民工,但我没有住在热门线路上。所以,很难体会他们的痛。

可能各位要问,为什么白领网络购票的梦也破碎了?说这话的你,可能没想到这个买票过程究竟有多艰难。过去,我们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妙喻;而今,买票难于蜀道之行。君不见众白领昼夜守着电脑,期待刷出一张回家的票。而在12306,不仅要排队,付款了还可能没买到票……白领们可能都有一种想变成昔日的农民工去排队买票的冲动。

日子总归要过的。记得有一年,《中国之声》先关注了春运难题;而在一场大雪过后,又转而安慰大家,在哪都可过年。不可否认,在春运、过年等问题上,媒体扮演着关键的和稀泥的角色。若少了它们的声音,我们不会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不会知道天下人为买票而辛苦奔波、操碎了心。但是,更多的关注与更大的运力之间没有必然关系。面对春运,铁道部恐早已麻木。

蛇年将至,很多人还在等待着回家的车票。这让我想起那个台湾诗人对乡愁的比喻。现在乡愁,如今的家,难道就这样变成一张求之不得的车票?

面对车票版的乡愁,人们对铁道部的恨也水涨船高。人们回家的需求与铁道部的无能为力,似乎在这个季节里变成最大的内部矛盾。可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试想,如果你是铁道部领导,有办法解决这个周期性的难题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这本该属于有关部门的活儿也不该由我们平民百姓来干,除非我们真的手握大权了。

从买票上升到抢票,难度毫未降低,竞争反倒越来越激烈了。众浏览器厂商更是借着春运大事件,以“抢票软件”之名开始了新一轮推广。或买或抢,主角或许更新换代了,但回家的心从没变。过去,他们可能买不起回家的票;而今,他们买得起了,却又抢不到。听来多么讽刺。

听妈妈讲,回家的班车一下雪就停开了。我开始发愁,这个家该怎么回,这个年该怎么过。此刻的我,或许该看开点:年终究要过,回不回都一样。车票就留给黄牛和铁道部吧。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谁让你的脑子停转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声音始终盘旋在脑海,令你以一种近乎癫狂的固定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或停止思考某个问题。

虽然我经历的不多,但相信这世界必不缺少这类事。君不见这个功、那个教,神神叨叨、不厌其烦地灌输、布道。其本质不都是如此?顺便说一句,传销也是。单一信息的高频轰炸令人疲于应付,进而接纳它、相信它。我想,这已是每个组织都熟知和善用的手段了吧?

有一种艺术叫做“谎话说了千遍就会当真”,此间的坚持是凡人不能比,也不能抵抗的。然而,我们都是凡人。别看我们自以为聪慧过人,但遇到此类千篇一律、回环往复的事情,也难免犯糊涂。

想知道某人的立场有多坚定?最好先确定他面对的诱惑有多大。很多时候,那些被称为“诱惑”的往事,其本身往往不具备多大的诱惑力。而我们难以抵挡的也许并不是某件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惯性。在你面前重复发生的一件事,在你耳边重复响起的一句话,构成了任谁都架不住的推力。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沦落了,还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外因。

按照记忆规律,那些重复千百遍的套话,极有可能让我们产生铭刻在心的错觉,而事实上它不值得。按照常理,我们内心可用的心智资源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当我们心中满是那些虚头巴脑的“故事”,“真迹”往往无处可寻。若深信不疑,也只能锁定前者了。

说也奇怪,荒唐事虽然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好多人依然深信不疑。此外,有人在相信的同时还假装不信。试想,信念又不是眼泪,怎能轻易被抹去。若我们的内心已刻下刀痕,脸上怎会无所表露呢?所以,信且信吧。

不过,在抱怨别人将挥之不去的念头塞进我们脑袋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为何那么容易被攻破。

其一,环境。如我所说,任何问题都可归咎于环境。这恰似一条逃生通道,给人以苟延残喘的机会。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给予生机的同时,也在传递墨守陈规的讯息。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若让规矩变成能否“成方圆”的唯一标准,未免也对它寄予了太多厚望。

其二,谎言本身。谎言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有引人同情或愤怒的效果。那流传于网络的各式谣言,不都是这样吗?那被几万人争相转发的段子,看似发生在我们身边,而细细想来,戏剧性的东西太多了。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太离奇的事,除非它是编出来的。

对于世界、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且各不相同。戮力同心是想象中才会发生的事,如果在实际中做到极致,又会是怎样一种恐怖景象。喋喋不休地企图说服你的人,大多将世界描绘得非此即彼。而事实上,在天堂、地狱之间,或许还真有这么一条路,若即若离,恰似人间。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