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与审查

早年间就听人抱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决定全国人民看什么电影、听什么歌曲。这么些年过去了,审查有增无减。每逢过堂,大小片商总像被剥了一层皮一样哀嚎不已。我以为,这些不差钱的金主,终于遇到了能炼他们的三昧真火。可我没想到,这把火竟能烧得如此持久、猛烈。

据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影是分级的。孩童能看什么、少年能看什么、成年人能看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当然,这个规定也是一个可执行的标准。而在我大中华,标准与心情有关、有高层态度有关,但与内容本身有关。即便你内容很主旋律,但只要触了某些人的霉头,还是可能被毙。

我曾阴暗地设想,如果有中国版的《洛城机密》,必不能公开上映。敢说我大中华警界腐败?直接让你丫闭嘴,甚至剥夺从业资格,踢回老家种地去。类似于《绝望主妇》等电视剧,明显与我主流价值观不符。尤其Bree滥交的剧情,更与我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形象相悖,估计得从片中删除。

至于其他影片里下到公务员,上至总统的沆瀣一气、集体腐败的情节,更是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电影里。谁让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呢?谁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对这些非主流的正常现象有着不可说的洁癖呢?审查制度的诞生和延伸,本身就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自我掩盖。

从电影里剔除糟粕,被久藏于“温室”的我们就不会被影响、受毒害了吗?非也。君不见女博士常艳那部十几万字的《编译局言情录》,以纪实的笔法、形象的描述,毁了多少纯情子民对有关部门、对高层的良好印象?又将多少长在红旗下的卫道士的价值观迎头击碎?

窃以为,不仅财政可以转移支付,精力其实也可以。在这个值得探索的话题中,隐含着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在各色伟光正的文艺作品中省下了挖掘假恶丑的劲儿,这部分精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研究现实上。结果我们发现,所谓来源于现实的作品与现实无关,现实已彻底沉沦。

各种审查当然有其好处,例如:可以有效维护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权威,可以牢牢掌握舆论导向等。但是,审查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引人发笑、令人深思的内容被全数拿掉,只剩一具毫无意义的肥皂泡式的躯壳留在那里。试想,情绪若无出口,岂不只能爆发?

别看有关部门总吵吵着建设精神文明,但审查的大棒从未停止挥舞。虽然表面上看来全国上下一条声,但真实情况却是不同的声音被压制,不会被普通民众接触到。手段单一、形式枯燥的宣传,粗暴式的填鸭,偏听偏信的暗无天人,都可能让人觉得反胃。

我不反对审查,因为我觉得这是社会形态的必要成分。不规矩、置别人生死或感受不顾的大有人在,需要有一个制度、一群人去维护正常秩序。但是,这个维护的过程起码应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得让外人看清楚,免得我们闲来无事、说三道四。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