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欲的丧失

这么多年,我从未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表达欲从何而来,又因何失去。这个奇怪的问题,我是在看电影时想到的。在赶完一篇日志之后,心头的疑云仍未消散。因此,就顺手拿来说一说。

表达欲可能并不是人与人的专利。按说,草木、鸟兽皆有情,也都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似乎只有人才有“欲”。这个字代表的状态,应是有准备、有思想、有诉求的。因此,不适合当前常识里的动植物。或许他年会有人证明,它们也有预谋已久的诉求。

窃以为,表达欲既是一个硬指标,也是一种软实力。硬的方面,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若缺乏表达欲,自然没得可说,沟通也就无从谈起。软的方面,人需要相互依靠,都存在取悦和被取悦的需求。如果没话可说,也就谈不到依偎,反而向疏远迈进了一步。

有“欲”,就当“行”。那我们是如何表达的呢?最常见的表达形式是说,像:“这花开得真漂亮”、“别吃方便面了”。我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写,就像这篇题为“表达欲的丧失”的日志。精于此道的人显然不只有我,从古至今,擅长用笔直抒胸臆的文人墨客成千上万,初唐四杰、后主李煜,都堪称表达界的翘楚。现今,唱也成为一种主流的表达方式。以往,人们羞赧地在酒肆调笑;而今,大家正襟危坐,理直气壮地开起了劳军晚会。

此外,我们不能说画出来不算表达,拍张照片不算表达,弹首曲子不算表达……凡此种种,皆为表达之万变。但其宗旨始终不曾离开这个目的——按计划、有效地传递某种讯息。

然而,凡有表达之处,一般都会出错。看似威力强大的表达,一旦走上邪路,也不免一条道跑到黑。

说,除非刻意录制保留,否则,很难留存下来。其不可复制性,令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一句话经过十个人的嘴,期间至少产生五六个版本。写,现代人会生疏一些,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渐有取而代之的迹象。白纸黑字,容易给人留下把柄。所以,古往今来,不落纸面都是官场生存的王道。唱这种形式较前两者而言,偏娱乐化一些。现代的诗词相比过去而言,歌功颂德、摇尾乞怜者居多,即使能吟唱,其思想恐也乏善可陈。再说,一段曲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下都容易有不同的理解,这也间接导致“唱”得无力。

丧失表达欲的主要原因是水平有限,言之无物、胡言乱语不如无言无语。时下,人们多将精力集中于屏幕,难以汲取于己有益的营养,所言难免空洞。没水平容易导致没听众。若缺乏交流对象,你还有话要说吗?多半又咽回去了吧。还有一个原因,管制。当可说甲,也可说乙时,愿意说的人会很多。对错的机会各半,又无风险可言,人们自然踊跃尝试。突然有一天,甲戴上一顶名唤“敏感词”的绿帽子,谁说谁倒霉,还有人想试吗?多数人连乙都不会去谈了,以免一不小心就已越雷池数步。表达欲的丧失是进化的失败,也可能是机器进化的开始。君不见,一桌人围坐,玩手机者众。这或许是个预兆。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沉静如海,爱深亦似海

多年前,我受一篇现今早已忘记名字的网文的蛊惑,寻觅良久,也历经万难,终于在电骡上毫无廉耻之心地下载了一部法国电影——《沉静如海》(原名:Le silence de la mer)。

可惜,后来寻找字幕的过程却不太顺利。以至于这部电影在我的硬盘里束之高阁。而字幕这种事,多属半志愿地奉献,类似于《沉静如海》这等冷门电影,一个匹配的字幕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一部不能看的电影,一组半吊子的字幕,一个苦苦追寻的人,就这样过了许多年。

而今,在这个假日的午后,PM2.5不到100的午后,温度刚过20的午后,我再次看到《沉静如海》四个字。于是,忍不住又在射手网搜寻一番。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个电视版的字幕。细看之下,匹配得还算不错。我总算有兴趣,也有能力来揭开这部伟大的电影的盖头了。

爱情会是怎样的,当她弹奏巴赫第一C大调序曲时,他就已经知道自己会无力自拔了吧。当他竟也知音般地通晓音符,并沉浸其中时,是不是就已经注定要开始这一段极可能毫无结果的感情了?

之前看介绍,还以为全剧没有对白,除却音乐,形同默片。因此下载之后,非常懊恼,顿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而今日通观此片,发现当初的介绍极可能是“全剧男女主角没有一句对白”。回想自己当初的误解和今时今日的满足,这心理差距真可谓地下天上。

德国军官和法国民女的爱情(或言之暧昧),相比于汪伪政权的长官和党国女间谍的情事(或言之奸情)如何?

各位可能猜到了,我说的是《沉静如海》和《色戒》。二者之间虽尺度相差甚大,但共同点的确不少。

《色戒》的王佳芝催易先生“快走”,《沉静如海》的女主人公妮安娜为男主人公维尔纳弹起了节奏强烈,充满警告意味的钢琴曲。两部电影的男主角都因女人而幸免于难。不同的是,易先生反手灭掉情人,而维尔纳则因军令如山远赴俄国。不同的国度,王佳芝和妮安娜作出了相同的选择。这是不是恰好说明在文化差异之外,我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点——爱?

《色戒》的故事背景是民国当局和汪伪政权的你争我夺,而《沉静如海》讲的是二战期间德国和法国的那点事。不同的是,王佳芝与易先生形同干柴烈火,而维尔纳与妮安娜各自压抑着心中的感情。即使是坚贞不渝的爱情,也抵挡不了战争残酷的车轮碾过。而今的我们,比起这还算幸福吧。

末了,妮安娜的“再见”终于说出口,而维尔纳却已无力回应。这一幕依旧像苍白的独角戏。看样子,他们不会再见了。《色戒》是有关部门批判低俗、庸俗、媚俗的典型人物;而《沉静如海》却堪称法国电影之经典。不敢想象,如果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日本军官和中国民女身上,又会换来怎样的如潮恶评?又会迎来怎样的整肃和批判?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聊版权不能玩儿虚的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内顶尖蓝光高清影视网站——思路的8名高层和骨干“恰好”于此时被以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罪为由扔进监狱,另有30位员工也因发布下载资源超过5万次而面临拘留。这一看似突然的维权行动,略显悲情,但也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向世人昭示了点儿什么。

如思路这般惨遭横祸的网站,在视频业可不只一家。之前就有天线视频也摊上了“侵犯著作权罪”的大事,包括公司法人代表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以及内容部主管等在内的6人被抓了进去。为何我竟记得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只因之前常去的论坛——Macfans,曾友情落脚于这家网站所在的服务器,却不幸因此牵连其中,被关闭数月之久。

思路这回牵扯了30几人,又逢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个时间点,所引发的震动远非天线视频可比。在这类事情中,我们应注意到两个方面——竞争对手和有关部门。竞争对手们除了勤于挖墙角,唆使你的员工“弃暗投明”之外,还常常在告密后作施以援手状,令你真假莫辨。有关部门一直喊着要保护知识产权,不过所做的事情也仅仅局限于“喊”。对于网站们所做的龌龊事,也常以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一旦这只“税”虎醒过来,打算收拾你时,你除非有手眼通天的本事,否则,在劫难逃。

对手如此强大,网站们该如何是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做大和找后台。然而,做大之路往往漫长且艰苦;而攀附无门,又不知后台身在何处?若找不到路,不妨朝大型投资机构、知名投资者,和“干爹”型企业看去。同样的状况,企业够不够大,有没有后台,待遇截然不同。君不见优酷、土豆、PPTV、快播等,谁不曾涉嫌盗版,又有哪些公司的高管因此落马?

找大型投资机构充当后台一事,当以软银投资PPTV2.5亿美元为例。之后的PPTV,虽陆续被CNTV告上法庭,被奇艺高管痛责盗版,但最终都以毫发无伤收场。拿知名投资者作后台的案例,应以快播得到曾李青和周鸿祎的投资为例。前者是腾讯创始人之一,后者以安全为名掌握了一大批中国网民的生杀大权。现在,快播播着盗版、黄色影片,却像没事儿人一样。找“干爹”者,当属PPS攀上百度这一桩。有人说是这二者是好基友,而在我看来,这种体量相差如此巨大的收购,说成“卖身为奴”更贴切。而为奴者想得到的,不外乎是能在如此严峻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形势下,安安稳稳、闷声大发财。

既然怕被盯上,就得早作打算。对竞争对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盯紧它。即使最终难逃一死,也要知道死在谁的手里。而基本的态度,是要尊重知识产权。一边口称景仰、佩服,一边从网下载盗版电影、音乐、书籍是不道德的。总有一天,这一条条鲜活的鱼,会死在被我们抽干水的池塘里。

就个人而言,书籍、音像制品已基本实现正版化,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软件,及iOS App,均为正版。惭愧的是,因偏爱的正体中文书籍国内乏善可陈,只能常去台湾电子书网站——“好读”搜集经典。这也引出另外一个问题,知识产权需要保护,而非限制。不管其他方面绷得有多紧,文化领域的自由交流应被鼓励。一味地紧缩,最终将无异于自缢。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为啥爱低俗?

低俗?肯定有人要说,人生何处不低俗。的确,低俗淹没了我们,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才需要找到一条不低俗的路。到底什么是低俗呢?我以为,低俗就是那种执着于情爱描写、刻意传达拜金理念、独具媚骨奴颜的东西。无奈,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这些东西。

关于低俗的成因,我只有一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众人所熟知的,往往不是某某升官发财了,而是某某靠身体升官发财了;我们也不常说谁谁谁事业有成,而是关注其事业有成后有了二奶、三奶、四奶;至于小A出了本小说这种事,更不如小A出了本官场情色小说来得劲爆。我注意到,我们从关注的点,到流行文化,再到思想,正全面走向低俗,而这种倾向集中表现于官场和生意场。可以说,至今无出其右者。

流行文化的低俗,俯拾皆是,比如凤凰传奇。可以说,出身卑微的两人,现在已成为中国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他们的《最炫民族风》、《套马杆》,可谓传唱大江南北。虽然当年的《月亮之上》抄袭Blue乐队的《All Rise》,他们还是得到包括央视春晚在内的,如此之多的人的热烈欢迎。我们的道德标准在地震的时候突然抬高了,过了这阵风就降到可以容纳抄袭、盗版的程度,这难道是中华民族善变特性的集中体现吗?

思想的低俗,主要表现在笑贫不笑娼,和抓不住重点上。我们常看到某女郎在京城坐拥豪宅数十栋,却独不想人家如何辗转于多人的睡榻才换来今日的生活。另一个例子,世人多言说“小三”如何之坏,却不想如果男方不配合的话,那个“贱女人”如何能得逞。

官场的低俗,不外乎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当权力成为交易的筹码,“人民”这一概念,和曾许下承诺的“服务”,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其实这也能接受,起码人家是付了代价去求这顶乌纱帽的,有真小人本色。可一干人等道貌岸然的形象,言之凿凿的说教,就有点太伪君子了。难道诸位是在赌我文明古国的百姓眼瞎,看不透你们那点鬼把戏?

生意场上的低俗,我们见得多了。上至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下到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哪儿表现得不是吃喝玩乐一条龙?哪儿显示的不是如何在歌厅、舞厅将客户陪好?或许,我们自古就缺少轻松、规矩地做成生意的潜质吧。这么说,我们似乎还真需要点儿西方公民的契约精神?

谈到低俗,肯定会有人说,存在即为合理,想说低俗,先看民意是否即是如此。而我说,低俗并非小事一桩,它与创造力低下有关。君不见我大中华歌功颂德的烂片一大堆,而大片匮乏?有时,为迎合某一群人的口味,低俗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想着如何摆脱这种境地,想着如何高雅起来。从自己做起,做到不低俗。有关部门此时也不妨介入,不强制,只引导,将这一朝一夕难以促就的移风易俗之事办起来。

人性的好奇让我们去尝试,而低俗带来的快乐常常令我们欲罢不能。只是千万不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羞耻心,是我们抵御低俗来袭的最佳武器。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轰然倒地后的危机感

危机感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按说,只有从小练习才会累积下这等可贵品质。不幸的是,我的危机感是长大后被那些自以为能万古长青的互联网公司给培养起来的,比如Yahoo。

作为门户概念的始祖,Yahoo一度是美国互联网界的老大。毫不意外,它的“魔爪”也伸到了中国,还与阿里巴巴勾结,搞了“雅虎中国”。2007年,又改成“中国雅虎”。邮箱作为中国雅虎的一项业务,因为向有关部门妥协,一向名声不佳。巧的是,我家猪头肉正是其忠实用户之一。

前些时,这个以“中国”开头的公司通知用户,要于8月停止邮箱服务。这场景,让我想起一个说法——作鸟兽散。阿里巴巴和雅虎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用户能享受到的也只有这个待遇了。猪头肉问,该换到哪个邮箱呢?Gmail远在墙外,QQ邮箱又有泄漏QQ号之虞。我也糊涂了,这年头,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已是常态,难道我们只能相信自己了吗?

细细想来,倒下的不只有中国雅虎这等外强中干之辈,他乡的柯达、安然,中土的王麻子剪刀和一些古老的手艺,哪个不面临此等尴尬境地。柯达错过了自己催动的数码列车,逐渐走向衰败,其冠名的奥斯卡颁奖地也“嫁作他人妇”。安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也曾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即便如此牛气,还是经不住财务造假的重击,黯然破产。王麻子剪刀,17世纪创立的百年老店,建国后,也不免走上死路。再说那些老手艺,你还能想起他们中的谁呢?

中国雅虎关停邮箱业务,身在美国的老雅虎也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裁撤了多项分支业务,旧版邮箱也在其中。注意这其中的“旧版”二字,不少国内网媒误以为雅虎要全线关停邮箱业务。再看周遭的大企业,哪个不是在看似四平八稳之时危机四伏,哪个没有一时不慎满盘皆输的危险?

曾和雅虎亲如兄弟的阿里巴巴,忙着拆分、整合;曾坐地生财、大肆捞金的百度,正在互联网的旷野上呼唤“狼性精神”;而新浪不仅把门户改了版,近来还叫嚣要将微博客户端改版;腾讯呢,猛推微信,甚至还和看似有竞争关系的优酷“勾搭”上了。或嘴上说、或手上加紧,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没闲着。那外面的世界是否会更精彩一点呢?非也。

如日中天的Google、苹果最近也比较烦。Google刚把Reader关了,还顺手收缩了其他业务线,美其名曰集中精力到主要业务。苹果的股价走上了下坡路,出的新品也往往不被分析人士看好,就连被乔帮主钦点的“厨师”——库克,也身陷被逼宫的传言之中。

企业有危机感,人也该有。那它会体现在何处?自我保护?奋斗?还是抗争?我们应该注意到,可靠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自身的保护,就如同备份数据一样,多留几份总是没错的。不过,我们也没必要陷入杞人忧天的境地。将当下的每一天过好,才不至于走到懊悔的那一步。中国雅虎之事给了我们一些教训——所谓的永远,在企业家那里,不过是赚钱的手段,而非郑重其事的承诺。留着危机感,让害人精们远去吧。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车应用攻城略地之iMessage沦陷

京城打车难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打车应用迭出也就显得颇为自然。可惜,这东西有点儿太多了,投资者的推波助澜、用户的纵容、监管机构的默许,都促使他们走向癫狂。竞争太过激烈,“迫于无奈”的打车应用们在口碑、公关,和推广手法上展开肉搏战。

打车应用的口碑,主要来自的哥、用户和社会三方面。的哥判断一款应用好不好的标准比较简单——能不能拉到活儿、赚到钱。打车应用一般都会给的哥一些甜头,或加价、或话费、或其他什么东西。能安安稳稳挣钱,甚至还能挣更多,的哥能不满意嘛。

而想在用户群中建立口碑就显得比较难,因为用户不但要求有车坐,还要坐得实惠、安稳。A和B同为打车应用,A需要加价,B不需要,B的评价就会好一些。突然蹦出一个C来,说App也不需要下载,直接加个微信公众帐号就可以了。C可能就略胜一筹。可若是D在此基础上还返利给用户,那D就会赢得竞赛。而当下,大家各占一摊,优势都不明显。所谓口碑,也多为自吹自擂。

说做用户口碑难,但最难的还是建立社会口碑。这时,不但需要打车快速、有效,乘车优惠、舒适,还得不那么烦人。有人天天给你发短信说自己牛逼,你烦不烦?有某个行业天天在新闻里夸夸其谈,你厌不厌倦?而打车应用们,正处于这一阶段,开始主动招人烦。

在公关和推广方面的竞争,分别表现在造势、抹黑、反抹黑,和广告、垃圾短信上。造势各位都懂,说行业是朝阳产业,说企业如何茁壮成长,说领导如何英明神武。抹黑呢,不外乎说别人怎么衰,别家发生了什么清官也难断的破事。而反抹黑,则是攻击对手和异见人士话说得过分、事办得过火,人做得失败。当然,不仅打车应用,其他行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为何我会在推广这一层把垃圾短信单独拎出来说呢?一则,这玩意儿是非法生意,未授权的发送即为骚扰。再则,在打车应用的推广过程中,这已是主要手段之一。这其中的主要受害者,正是iMessage用户。日前,《IT时报》曾有篇报道作了如下描述——这种垃圾短信比以往“神奇”:它只发给iPhone或者iPad这样的苹果设备;它不再仅限于文字,还有丰富的表情;它的发送成本比以往低一半,仅收取少量流量费;往往从iTunes邮箱账号发出。

面对打车应用的风生水起,有人忧虑——加价、返利,岂不让没使用打车应用的人再也打不到车?监管层能不管?也有人好奇——这个新兴行业正在崛起,又能创造好多工作机会;也有人像我,反感、愤慨——这帮心灵手巧的家伙,居然靠发垃圾短信的形式骚扰用户,这不是严重伤害了你们最看重的用户体验吗?

两个月里,我接到两条iMessage垃圾信息,分别来自摇摇招车和微打车。我先向苹果投诉,一个较高阶的客服告诉我,他将向上反馈,还“推测”下个版本的软件可能会有相应的限制。随后,我分别致电这两家企业表示不满,还打给工信部进行投诉。窃以为,君子爱财无错,切莫取之无道。骚扰用户的,不该有好下场。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价值5000万的尴尬

早在4月22日,苹果就捐了钱,5000万人民币,外加为部分灾区学校提供全新苹果设备。消息一出,众说纷纭,竞争对手、舆论、网民都作出了反应。

紧随苹果之后的,是三星,号称“中国三星”的这家企业扔出6000万人民币,以“聊表寸心”,外加裹脚长文一篇。相比于苹果官网的区区数十字,告慰亡灵、抚慰生者的简练表达,所谓中国三星的总裁张元基那千八百字的长篇大论,公关稿的意味更加浓烈。

在业内舆论监测的常用工具——百度新闻上,输入关键词“苹果”,在第一页只有现任CEO库克可能横遭逼宫的传言,和苹果第二财季表现不佳的评论。分析家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废话随处可见,唯独不见苹果曾做过好人好事的实况“转播”。这5000万扔出去的时机,真是不巧。

网民的意见,可大致分为三派。其一,苹果真乃业界良心,面对灾难,一掷千金,尽到了社会责任;但他们也担心钱用不到刀刃上,设备进了“美美”们的家。其二,这家伙,挣得比三星多,捐得比三星少,毫不改铁公鸡本色。其三,好歹也是个坐拥数百亿美元资产的公司,怎么连个王老吉也比不过呢?

论述过“半强制捐款”之后,我想,此处就无需赘言逼捐苹果是如何不道德了。以下,主要是我对此事的态度。

关于捐款5000万一事,我觉得苹果是打好了如意算盘。一则,可以讨好有关部门,拜托其以后别拿售后和涉黄来骚扰。另一则,可以讨好消费者,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央视说的,都是错的。

关于社会责任,我以为,企业最大的责任是对消费者的责任。与其捐款,苹果何不通过在商品和服务的优惠来尽到对消费者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最应该做的是赚钱,做应该维护的是顾客。不过,也难保可通过捐款来挽回因子虚乌有的售后风波而流失的消费者,或也可因此柔化其高高在上的形象。

关于慈善,我想说,实现它各有各的路,不一定非要拿钱出来。穷则独善其身,对员工好、对顾客好,也就够了。富则兼济天下,对全社会好,亦可称善莫大焉。以钱为标准衡量慈善,太过浅薄。

关于钱,我认为,中国不缺钱,倒是缺德。钱弥补不了人内心缺失的感恩和平和,反倒助长了一味逼捐的歪风邪气。不能说苹果捐这么多不好,只是这么花钱,钱也花了,牌坊也没立起来,“婊子”的名声还远播海内。何苦?不过,无论对苹果,还是普通人,捐与不捐,结局都是捐。我们上缴的利税,囤积在国库,难道不正是为这种突发灾难准备的?

今后,我愿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少买苹果的产品。它之前红色系产品售卖所得捐赠慈善组织就已够格,现在却要冒被贪污、挪用的风险捐献大把现金,挤进排行榜,实在缺乏独立精神。时下,众人将目光集中于捐款,而这远非慈善的全部。迷恋数字的高企,倒不如关注物资的盈亏。苹果这5000万花得很尴尬,善心可嘉,反响不佳,用处也不大。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谈半强制捐款

每遇大灾大难,别人或高谈阔论,或痛苦呻吟,纷纷做悲天悯人状;而我,多半在一旁“说风凉话”,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极尽“批评家”之能事。难道,我已是道德败坏的典型?非也,是别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提高标准,让我等基层群众只配享“不道德”之名。

我自汶川地震开始关注半强制捐款之事。彼时,王老吉豪掷1亿元,一战成名。之后,雇佣水军广发帖、勤传播,造就一时之奇迹。说自己好没什么,但以捐款之事标榜自己,贬低别人,就显得不道德了。当年,王老吉的手法不外乎以别人不捐或少捐为标杆抬高自己,和以自己捐得多为标准诋毁别人捐的少或不捐。这一来,慈善成为赤裸裸的攀比,也成为一个半强制的公益事业。

在说“半强制”之前,我有必要明确一个标准——何谓不强制,即民众有在不受外力影响下处置财产的自由。对于捐款一事,就是他有捐和不捐的自由。捐,值得肯定;不捐,亦无可指摘。若以强迫、引导、鼓励和吹捧来诱使一个人掏出钱来,即为“半强制”,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不道德。然而,当前的社会和舆论,正用这四种方法,使劲浑身解数来募捐。

在所有半强制捐款的手段中,强迫体现得最为明显。一些单位(国企、学校居多)和组织(敏感,不能明说)要求员工和成员必须捐款。当然,你可以不拿真金白银出来,直接从工资里扣除即可。而对外的名义则是某公司捐了多少钱,说来,这也是最不要脸的一种手法。然而,在当前的体制下,这也被当作统一步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示范性手段。

所谓引导,表现形式比较隐蔽。它披着公益的外衣跪在地上,磕头如鸡啄碎米,令人防不胜防。震灾过后,打着赈灾旗号出现的捐款广告如雨后春笋般窜出来。初见一次两次,可能影响不到你;但若眼前、天边到处都是这种消息,谁也保不准自己会上套。看到此处,你可能想张嘴骂人。不急,请在上文把“前提” 找出来重读几遍,以保不胡喷乱射。

而鼓励,一般你意识不到。可当你看到一大帮少年儿童,和几乎整个中国的大学生,都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纷纷慷慨解父母之囊,排着队地往一个上书“捐款箱”三个大字的箱子里投纸币,就能明白它的厉害了。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学生,竟然也不惮于传递捐款就是经世济民之道的歪理邪说,说“鼓励”可能还是美化,这应该是“教唆”的进阶版。

吹捧呢,见得多了,也就麻木了。看媒体的报道——汶川地震,一名残疾乞丐捐款;玉树地震,一对捡破烂的老人捐款;雅安地震,一位年仅6岁的孩童捐款。这些抓人眼球的新闻说明了什么?这拼了老命地树典型的手法,还算不上吹捧吗?此捧杀之手法,一般人如何抵挡?

半强制捐款的内核是不道德。一则,设立道德制高点,以显示自己的高尚和其他人的卑微;二一则,转嫁有关部门的应尽之责,把民众拉入无休止的捐款漩涡;而这,终究不过是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是打着慈善旗号败坏慈善名声的拙劣表演。照现在这个趋势,每逢救灾,必然捐款。我担心长此以往,再无人买慈善的账。聪明人的自导自演,最终将糊里糊涂地自食恶果。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抗震装腔指南

截至4月21日15点,四川雅安的7级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其中968人重伤。地震过后,抗震救灾势在必行,这其中,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就扬名立万,为人关注。这回,我就此事“指点一二”,写就此篇“抗震装腔指南”,以飨读者。

“装腔作势”一词来自明代的一句诗——“穷秀才装腔作势,贤王子隆礼邀宾”,它的同义词有“装模作样”、“矫揉造作”等。说清楚了这个,我再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总结一下抗震装腔的方法论。

关于线上的装腔,有以下几种:

最有耐力的,莫过于频繁发表关于抗震救灾的文章,长篇大论,说个没完,就像我。最能坚持的,持续转发关于这次地震的消息。不论寻人启事,还是捐款请求,他们概不放过。最具公知范儿的,应该在批评有关部门的办事不力。也不管问题究竟出在何处,都好拿这个说事儿,挑动公众情绪倒是其次,树立自己异见领袖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最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应该就是那些言必称“不转就不是中国人”,甚至“不转就不是人”的孩子。他们总以为自己占领了道德的最高点,却没晓得经此一役,他们伪君子的面具被生生地剥下来了。最具病毒营销价值的,想必是声称将某信息转发到十个群,就能获得一顶绿帽子的小段子了,当年王老吉因此而火了。最为马后炮的,是出现在百度知道的先知。他们成功预测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当然,也成功地被人不当回事,然后顺利成章地走入下一个轮回。最为走进科学的,当属解析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方法。不管来自日本,还是台湾,这种视频和文章一时间传遍全网,成为王道中的王道。最为文艺的,忙着或明或暗地表示自己已捐、想捐,或者正犹豫到底捐给谁,是前著名演员发起的壹基金,还是出钱给郭美美买玛莎拉蒂的红十字会。

线上的异彩纷呈,远比不上线下的来得凶猛。

最不客气的线下行动,克扣员工工资福利捐给灾区人民算是第一名。这时候,哪还有人管什么按劳分配、公平正义,所有的事情仿佛受到某种紧急状态法的限制,劳动成果刹那充公。最为无奈的,还是那些领导干部。不管主动与否,特殊党费肯定有他们的一份。灾区人民必因此而振奋,而那些靠捐款抽成存活的无赖,可能也咧开了满口金牙的大嘴。最具演技的,还是各个“喉舌”举办的抗震救灾晚会。主持人们的哽咽,明星们的泪流满面,还有一众企业家的慷慨解囊,成为每一次晚会的“靓丽”的风景线。此时若不悲伤、若不流泪、若不捐款,更待何时。最不出人意料的,必然是各种以“雅安加油”为名的活动。从汶川开始,到玉树,我们都没少见。什么烛光守夜,什么上街游行,可谓一脉相承。最能推己及人的,还是那些自己捐了别人也得捐,某几个企业捐了其他企业就必须捐的“淳朴思想”。古有“唯恐天下不乱”,今有“唯恐天下不捐”。最牵强的,是“正能量”和“最美”的蔓延,以此来掩盖天下为“负”,遍地为“丑”的现实,最恰当不过了。最滥情的,正忙于创造、传播这个坚强,那个挺住。我怀疑,别人是听儿歌长大的,而他们童年听得多半是口号。

抗震救灾本为善举。别装腔过火,以至于怀疑自己是搞慈善,还是拼演技。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每地震,总感动

雅安的地震来得很早,周六八点刚过。当时,我正在操场锻炼,相信很多人都还在睡梦中吧。这次地震来得也很凶,新闻第一次推送的是6.4级,后来又修正为7.0;伤亡人数也从上百增到上千。

按照中国式的行事逻辑,接下来又该感动了吧,相信经历过汶川及其后玉树地震的同学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吧。断壁残垣、缺胳膊少腿,救援人员的舍死忘生,领导同志的潸然泪下,有多少催人泪下的场景就这样一遍遍地播放。灾民得救之时,上级慰问之日,众人捐助之刻,有多少感人瞬间就这般次第呈现,令人目不暇接,顿生春满人间之感慨。

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不得不提。2008年,曾有一篇报道题为:“抗震小英雄担架上敬礼谢恩人,长大也要做解放军”。而这个小孩当时举手究竟所为何故,就不得而知了。假如当时救援人员有参与矿难营救的经验,就会给这个被困地下十数小时的孩子的眼睛蒙上纱布,他也许就不致于用手挡住刺眼的光亮了吧。不过,媒体也就错失一个编故事的机会。

汶川地震之后的512晚会,宣传口的同志纷纷甩出催情的招牌,大家无不以请到幸存者亲临现场为傲,而明星大牌们也以出席这样的活动为荣。此时,一场晚会所能起到的作用仿佛不仅仅是赈灾,还有其他更多的含义——比如演,比如秀。拿央视的晚会来说,王老吉豪掷一个亿,并以此为噱头在各大论坛、QQ群乱发自编的段子,并自称“慈善营销”。之后的玉树地震,王老吉被逼无奈之下,又捐了1个亿,而声量明显不如前次。不知这一回,已为广药一员的它,对捐款一事还会如此热衷吗?

随着地震频发,企业也学精了。一旦捐了,就想办法自夸或雇人夸,甚至还搞出花哨的排行榜,以显现自身的高明。当然,也有人借机搞“逼捐”,有诸多奉公守法的知名跨国公司因为没摸清逢灾就得捐的中国特色,被骂得狗血喷头。

每一次感动,都让我们获益良多。从大家的互帮互助中,我们能发现人性的良善。从众志成城的救援中,我们能看到人民对灾难的不屈服。而官民的协同抗震,让我们看到一个反应迅速的社会。

这感动,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不足。给每一次灾难都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试图使其承担起兴邦的重任。而本该有关部门承担的救灾重任,却妄图通过捐款等形式转嫁给社会,也明显不妥。更别说那些打着慈善的旗号,败坏慈善的名声的捐款排行榜了。

那感动,也常以涕泪横流来掩盖应急措施的不足,和豆腐渣工程的罪恶。也常把正能量宣传得过了头,错是把丧事当成喜事办。每逢大灾大难,总想总结出个什么精神了,显得过于反人类。

在其位,就该谋其政,别把父母官该尽的义务都丢给同样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你我,也该强化自我保护的能力,别信所谓的人定胜天,更别让灾难教育总通过流血来实现。而那本为“治病救人”的捐款,别再搞摊派了。打款,更要打气,千万别打鸡血。另外,别再搞晚会了,演员流泪实不足信。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