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遇大灾大难,别人或高谈阔论,或痛苦呻吟,纷纷做悲天悯人状;而我,多半在一旁“说风凉话”,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极尽“批评家”之能事。难道,我已是道德败坏的典型?非也,是别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提高标准,让我等基层群众只配享“不道德”之名。
我自汶川地震开始关注半强制捐款之事。彼时,王老吉豪掷1亿元,一战成名。之后,雇佣水军广发帖、勤传播,造就一时之奇迹。说自己好没什么,但以捐款之事标榜自己,贬低别人,就显得不道德了。当年,王老吉的手法不外乎以别人不捐或少捐为标杆抬高自己,和以自己捐得多为标准诋毁别人捐的少或不捐。这一来,慈善成为赤裸裸的攀比,也成为一个半强制的公益事业。
在说“半强制”之前,我有必要明确一个标准——何谓不强制,即民众有在不受外力影响下处置财产的自由。对于捐款一事,就是他有捐和不捐的自由。捐,值得肯定;不捐,亦无可指摘。若以强迫、引导、鼓励和吹捧来诱使一个人掏出钱来,即为“半强制”,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不道德。然而,当前的社会和舆论,正用这四种方法,使劲浑身解数来募捐。
在所有半强制捐款的手段中,强迫体现得最为明显。一些单位(国企、学校居多)和组织(敏感,不能明说)要求员工和成员必须捐款。当然,你可以不拿真金白银出来,直接从工资里扣除即可。而对外的名义则是某公司捐了多少钱,说来,这也是最不要脸的一种手法。然而,在当前的体制下,这也被当作统一步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示范性手段。
所谓引导,表现形式比较隐蔽。它披着公益的外衣跪在地上,磕头如鸡啄碎米,令人防不胜防。震灾过后,打着赈灾旗号出现的捐款广告如雨后春笋般窜出来。初见一次两次,可能影响不到你;但若眼前、天边到处都是这种消息,谁也保不准自己会上套。看到此处,你可能想张嘴骂人。不急,请在上文把“前提” 找出来重读几遍,以保不胡喷乱射。
而鼓励,一般你意识不到。可当你看到一大帮少年儿童,和几乎整个中国的大学生,都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纷纷慷慨解父母之囊,排着队地往一个上书“捐款箱”三个大字的箱子里投纸币,就能明白它的厉害了。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学生,竟然也不惮于传递捐款就是经世济民之道的歪理邪说,说“鼓励”可能还是美化,这应该是“教唆”的进阶版。
吹捧呢,见得多了,也就麻木了。看媒体的报道——汶川地震,一名残疾乞丐捐款;玉树地震,一对捡破烂的老人捐款;雅安地震,一位年仅6岁的孩童捐款。这些抓人眼球的新闻说明了什么?这拼了老命地树典型的手法,还算不上吹捧吗?此捧杀之手法,一般人如何抵挡?
半强制捐款的内核是不道德。一则,设立道德制高点,以显示自己的高尚和其他人的卑微;二一则,转嫁有关部门的应尽之责,把民众拉入无休止的捐款漩涡;而这,终究不过是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是打着慈善旗号败坏慈善名声的拙劣表演。照现在这个趋势,每逢救灾,必然捐款。我担心长此以往,再无人买慈善的账。聪明人的自导自演,最终将糊里糊涂地自食恶果。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