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iPhone5

如果我说标题“辟谣iPhone5”就是用来吸引人点击的,你会不会特别沮丧?而后对着现在这个页面破口大骂。不要急,你所经历的不过是以前及当下一直在经历的事情——被人骗,没完没了地骗,而且还有点儿自虐式的心甘情愿。别看说起来如此不堪,但现实中的你我他,却总能找到乐在其中的感觉。要不然,满大街iPhone5的谣言,怎么会传得如此热闹呢?

正如鲁迅所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有没有iPhone5,谁都不敢肯定。当年iPhone 4S发布之前,有多少网络编辑满心期待地做出各种预测,甚至还有不良卖家早早地将iPhone5设置为奖品供抽奖。最终,当iPhone 4S面世的时候,有多少人感慨自己的狗眼应该被戳瞎?而那些与正确结果失之交臂的网编一定庆幸,世界上没有预测失败要被问候全家的法律条文,否则,那得承受多大压力呀。

这一回,iPhone5又来了。和上一回相似,有鼻子有眼,甚至连盒子都有人给做好了,亮出来。我在某个网站的新闻里看到,说是北京某个知名的公司泄漏了这款新iPhone,那架势,好像这家公司是苹果亲儿子似的。可惜,苹果在美国,要不然,能发布一条权威消息,这些企图借势的公司老板叫人家一声“爹”也没什么尴尬的。被UV、PV、点击量等困扰的编辑们,借iPhone5的大名,想必可以换得些功名吧?不过,对用户而言,这有什么用呢?

谈到有没有用,想起以前弟弟经常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某口口相传的能说会道之士为了筹钱,从身上搓泥下来,然后将其当耗子药一类的东西卖。有人不明白,问:“这怎么用才能药死害虫呢?”他答道:“你掰开嘴喂它,吃了它就死了。”对买药的人来说,这种伪劣产品可能毫无价值;但对卖药的人来说,却是好处大大的有。起码,钱赚到手了。

为什么iPhone5的传言能到甚嚣尘上的地步,被各方媒体猛炒,其根源在于它值得炒。谈论这个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广告。没猜中,没关系,在新品发布后的一阵欢呼后,没谁会记得谁说错了。而那些“不幸言中”的幸运儿们,则会主动爬上或被推上领奖台。因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少,所以,人们习惯去预测,甚至造假,说自己看到或拿到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满世界iPhone5的消息,对用户而言可能没什么,至多不过是个餐后甜点。而对各家网站和苹果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主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传言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盐——多了别人会感觉到苦,而适度使用,则可以召来一帮又一帮不明真相的群众。

就iPhone5而言,如今也算是各门户网站数码、IT栏目最紧要的内容了。如果有人看了文章,还小心翼翼地根据这些煞有介事的文字买了苹果的股票,静等发布后疯涨的那一天。如果最终iPhone5没能发布,或者长得不像文章编辑所言那么俊俏,最终引发苹果股价暴跌。那么,听信传言进行投资造成的损失,造谣的人,是否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呢?最可惜的是,世界各地,吹牛基本不需要负责任,要不然,那些从PS iPad mini就开始忽悠的林志颖等人,岂不是要赔钱到破产了?也许正因如此,谣言从未死去。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豆瓣没有《昂山素季》

我看昂山素季,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隔着一层玻璃看一个外国人。或许她身上都是优点,或许也有一些不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但我至今没有看到。杨紫琼演了一部电影叫《昂山素季》,英文叫法是优雅的“The Lady”,台湾地区叫《以爱之名:翁山苏姬》。

昂山素季以前在我的概念中,就是法广中文广播描述的那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民主斗士。因为执意与军人主政的体制做斗争,被软禁在家十多年。然而,电影《昂山素季》让我看到了另一面,一个幼年丧夫、中年丧夫的可怜女人,一个坚强中含着柔弱的普通女人。

昂山素季的理念,自然要比我强上万倍。单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就让我这个不安分的家伙敬佩万分。她本可以安安稳稳生活在国外,陪着丈夫和两个儿子。在英国,相信她也有不错的前途。可为何她想不通,在探望母亲,直至其病逝,还想留在缅甸呢?这就是爱吧。

《昂山素季》这部电影,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感同身受的悲痛,在看过数天之后依然萦绕心头。有了丈夫的推动,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局才没胆子使她被失踪。而在那样一个非法的社会里,失踪不是说来就来,挥之不去的阴影吗?

电影《昂山素季》,由吕克·贝松执导,杨紫琼出演女主角。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其实还不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而是那个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昂山素季因为执意留在国内,不给流氓军人喘息的机会,终究也没能见将死的丈夫最后一面。这种二选一的悲痛,让我想起了《朗读者》。

人的悲痛,如何才能抑制。昂山素季失去父亲的痛、失去母亲的痛,失去战友的痛,失去支持者的痛,失去与家人见面机会的痛,直至失去伴侣的痛,恐怕都是常人无法承受的。这种伤痛的历练,让她成长,也让她憔悴。这种外人所不能理解的执着,也让她无需开口辩解什么。

可惜的是,电影《昂山素季》没办法在中国上映,有关部门似乎也没给出具体的理由。这部电影,似乎能给我一种力量,让我相信,即使在纷乱复杂中,也有人在坚守着什么。而这部电影,也感染到了我,让我知道,还有人不顾自己,为别人操劳,原因不过是她爱这个国家。

可能,真正的爱国就该像昂山素季这样,去等待,去坚守,去争取。别人的不屑一顾,别人的恶言相向,别人的暴力威胁,都不会成为爱国的障碍。而真正的障碍恰恰是我们对这个国不够爱,或者让这种爱停留在表面。只有索取的爱,不可能是真爱,国也不需要这么爱。

看完《昂山素季》,被催泪之后的我,本想在豆瓣上显摆一下。没成想,不仅搜索不到“昂山素季”,什么“昂山素姬”“翁山苏姬”也是毫无结果。悲伤之余,我只得感慨世事无常。中国没有昂山素季,中国的网络世界也不可能有她。可叹,不过一个普通女人,我们却容不下她。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

BY 豆否

“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是带着指向性的:你们把他看成是高级职业选择中可见可衡量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抽象而深不可测、形而上学的概念。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2008年演讲

我得承认最近我把自己搞的一团糟。真的,这绝非那“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

自小,我不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当然,这也不能阻止我有林巧稚,顾圣婴这般的偶像。我估计高中前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数学题能多想几种解法,作文能写的与众不同,体育课是自由活动,音乐课别叫我起来唱歌;哦,还有,钢琴老师的邻居能在我学琴时手持棍子闯进来说:“一天到晚叮叮当当,再弹就把你琴砸了。”我就这点儿出息。

高中,我好像“出息”大了些。在这个不是高材生,就是高财生的地方;在这个朝六晚十,三年如一日的地方;我毅然决定,“可以不为自由而战,但不要为高墙添砖”。你可以在藏在窗后监视,我人是坐在教室里啊,可你看不到我那天马行空。

对了,我忘了说,我的体内住着一个小人儿。这小人儿和我好得很,我做不到的,它代我去做。

终于,在大学,我无法战斗了。不是因为小人儿累了,而是这里确实没有高墙,又有的是自由。这胜利果实好像有点儿来得突然,我还没来得及经历一场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革命,它就在眼前了。正如朗费罗那句——“爱是自然而来的”,我们的自由也是自然而来的。我那天马行空的小人儿恋爱了。

我们爱上了同样的事物——生活与学习。我们发现了一个无知的洞,我们想用泉水把它填满,谁知这洞越填越大。可我们喜欢这样的过程,因为,洞边的花儿开了。我的“大志向”好像又没有了。我的快乐就是浇水,不停地浇水。

好像说远了。那小人儿,我不是无意提到它。我说过,我最近把自己搞的一团糟。我那小人儿,它不帮我了。它从我的体内跳了出来,手举鞭子,盯着我,翻身做了主人。

我的第一次工作面试失败了。面试的姑娘问我:“你的五年规划是什么?”我诚实的答:“我没有规划,我就想把我该做的做好。”后来,我在各种面试宝典中发现,五年规划是可以有的。我今年二十五岁,别说,我还真有了五年规划,我希望三十岁时能“立”。我曾经是多么期待我的三十岁啊,我期待我成为那个经历过生育哺乳透着成熟女人气质的人。现在,我有那么一丁点儿担心了——那算是“立”么?我突然觉得我的偶像可以是Mary Meeker。

我本可以像以前一样爱着浇水。我知道我的小人儿也是这样。可是,它不陪我了,而是坐在旁边,盯着我。它用第三只眼睛审视着我。因为它觉得,浇水是有意义的。我也跟着紧张起来。浇水是有意义的,我必须这么做。我不可以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必须要生活有意义。

它盯着我,拿着鞭子。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思乱想,浇水,你要做的就是浇水。这样你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花儿。花儿?哦,我怎么不觉得它美丽了?少废话,快去浇水。让更多的花儿盛开!可是,这些已经足够了。足够了?笑话,你看他们,都已经在浇水了,他们拥有比你要多的花儿。

我的确把自己搞的一团糟。我像那个讨人厌的许三多一样寻找生活的意义。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儿呗。那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儿?呃,学习。要发呆么?不行,快去学习。要看电视么?不行,快去学习。等等,你在干什么?哎呀,你刚才做的都没有意义,快停止!对,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我该怎样把这事儿做的有意义?你看,别人都在工作,都在学习,你就不能学着点么。你要睡觉?不行,还早。哎呀呀,不早了,你怎么又什么收获都没有!每天,那个小人儿都这么念念叨叨的坐在我身边。每晚,我们都两派俱伤的躺在床上,忏悔一天的过错。

醒来,这小人儿又拿着那条小鞭子在我旁边。对了,那小鞭子是有刻度的。可以把我衡量的清清楚楚。哎,我该拿你怎么办?一天,它叹了口气,那落魄的样子让我难受极了。是啊,我又该怎么办?

我恐惧,因为它好像变了。它那天马行空没有了,它那不畏艰难没有了,它那越战越勇也没有了。它没有了之前的淡然。它希望我好,它在我的旁边,把我的缺点看的清清楚楚。这些缺点让我害怕。我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看见,当然,也包括它。

我对它是内疚的,正如我对很多人都是这样。

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我只希望我的小人儿能住回我的心里,我们一起努力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请不要再问我什么是意义。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未完成

BY 豆否

2012年1月31日,我25岁,进入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2012年2月14日,也就是今天,一个被称作“情人节”的日子。13年前的今天,我收到了一只市价为6元钱的红玫瑰。鉴于此,我送他一包6元8角的巧克力,暗自心疼那8角钱。

2011年2月14日,去年的今天,我睁开眼,迎来了北京的第一个早晨。睡眼惺忪的坐在床上,望着一屋的行李发呆。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昨天还把姐夫的X6装的满满的。

2011年2月17日,去年的正月十五,烟火照亮了天空,美极了。我趴在窗台,没有开灯。这比英国的日子难熬多。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猫小喵,你好么?

BY 豆否

猫小喵属猫,我掐着指头算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她该多大。

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她,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与她见面。那天,从超市出来,我嗅着这仲夏的气息若有所思的往回走。快到宿舍时,漫不经心的抬眼,竟瞟见了猫小喵。她背对着我,在宿舍楼旁的草地上,走走停停,不知是否在寻找什么。我好生兴奋,快步朝她走去。我喊她,猫小喵—。她听见了,回过头;我伸出双臂,她欢快的朝我跑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识,竟没有陌生,像久违的朋友。猫小咪,猫小豹,媚娘……猫小喵的名字在我嘴边多了起来。

猫小喵很独立,独立的让人忍不住多疼她些。她可爱却不做作,从不得宠卖乖。有时,她像是把心全部给你,让你成为她的保护神;可有时,她又淡淡的,看不出丝毫热情,让人反思是不是对她做错了什么。她就是这样,狡黠的环绕在你的周围,若隐若现。等她走近,想抓住她摘下她的面具看清她的全部时,她又早已从你手下溜走了。

猫小喵似乎对我很放心,可当她难得的主动亲近,我却不小心把她推开了。我和猫小喵…哎,谁知道呢。

我呆呆的望着猫小喵,看她转身离去。猛然回过神来,我问:猫小喵,你好么?

她回过头,望望我,跑开了,留下一片神秘…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她和他

BY 豆否

英语中,男人是MAN;女人是WOMAN;人是PERSON;人类是HUMAN,简单些MAN也可以;总之都离不开MAN。接着,POSTMAN是邮差,POLICEMAN是警察,CHAIRMAN是主席….. 瞧,工作内容+男人= 职位。有人说话了,这是偏见是歧视:如今的女人也可做邮差,做警察,做主席……于是,POSTPERSON,POLICEPERSON, CHAIRPERSON……出现了。

我就想了,圣经里,上帝(恐怕上帝也是男的吧)造了男人和女人,可女人是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于是男人自然是高高在上。西方的意识形态自然是MAN就是人类了。瞧我们汉语,人就是人;类有男有女——男人,女人;没有偏见吧。又一想,不对呀,我们有他(HE),有她(SHE);指一群男男女女的时候是他们(THEY),还是用男性给概括了,呵呵。

又想起了我对“妈妈”这个称呼的困惑,为什么几乎全世界的人喊母亲mama,父亲baba(或papa)呢?网上一搜,果然有提到这个问题的。关于mama——

“语言学家认为,这与婴孩的自然发音及条件反射有关。婴儿吸乳后便咂咂嘴,发出ma ma ma的声音,表示满意。小孩开始讲这种“话”时,表达的意思是很复杂的。但聪明的母亲却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理解它的含意,满足孩子要求。久而久之,就在小孩的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当他想吃东西时,他就叫“妈”他想玩时他也叫“妈”;甚至我国成年人碰到一件意外的事情时,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叫出‘哎哟,我的妈呀!’” 对于papa,研究者认为它是次于mama第二好发的音。

有道理。不过,中国是不是最早喊”爹娘”呀,那“爸爸妈妈”是不是从西方传来的呢?还有,在英语中,GRANDMA(祖母)的口语是NAN(或NANY,也是保姆的意思),与我们奶奶的发音相似耶,这是为什么?挺有意思的。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

BY 豆否

英国的草场如大家闺秀。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放眼望去,总是绿油油的,生机盎然的。看吧,即使再大的风吹过,她也不会东倒西歪或是连根拔起。

中国的景象就不一样了。那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随着性子,恣意而生。比起英国的沉稳,她更多了些俏皮,宛如小家碧玉,“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是啊,走进山中,远远的,叮叮咚咚,哗哗啦啦,看不见,找不到,却听得真真切切。林子里,叽叽喳喳,扑扑楞楞,抬头望去,却又只看个背影,便不见了。

英国的景色上演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恬静开阔。而中国的则谱出了一曲高山流水,夕阳箫鼓,真可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这清新玉映的闺房之秀,但更爱这镜慵施的碧玉。相比之下,她更来得随意,自然。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面试@牛津

BY 豆否

面试

学院很认真,网申的资料全部做成了一个绿皮的本本,教授已把想要知道的信息列在了两张纸上。开场很简短,告诉了我面试的程序。接着问为什么选这个特殊的方向。余下的问题几乎是在回答的基础上提问的,我尽量提供所有的信息,甚至讲到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准备的很多东西都没有用上,教授几乎在一开始就说了她所担心的问题。我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匮乏。她没有问我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何理论,她讲看到了我在个人陈述中提到的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但是这门课不是这样的,对于理论的东西会相对少些,重要的试验方法。不过兴庆我在幼儿园做义工。这门课的是理科硕士的学位,要用关于科学的一些东西。她问我的数学怎样,会不会……她说出几个数学名词,还好上过金融课,听出了方差。我说高中是学理科,数学的学得挺高的程度,虽说忘了许多,但是拾起来会很快。

还有一件事她很关心,我着重中国教育,那如果研究取材的话,我是不是要回国,有没有可行性,因为牵扯到我个人的花费问题。其实这正是我想问她的问题。我讲这也是我所关心的。硕士的话,我应该会在英国的学校做研究,如果博士,我想以中国教育为对象。那我有没有可能回国研究。教授说牛津有三个学期,第三学期写毕业论文,是有人在这时回国。另一个助教接着问,你要读博士。我说是的,但是在读博士之前,我希望有一年的时间回国去偏远地区助教,然后找到一个研究方向,更有目的的读博。

教授很有经验,面试中丝毫没有透出半点儿我的录取可能性。整个口气是把我当做准硕士,说希望我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课是不是我想学的,因为我讲的东西全是理论的。她希望每个学生在学的时候都能很满意,很开心。其实有一点我很懊恼,在一个地方我有抢话。她问我实践得东西,可说来说去还是理论,有点儿越描越黑的迹象。回想起来,有时觉得像是有可能,有时又觉得不可能。

最后她像我说了录取程序,说在6月中旬前我不会得到任何消息(估计是怕我一直骚扰她们吧)。不过这只是第一道程序,如果她们对我满意,再要像学校推荐,学校通过了,再看哪个学院录取我(college,牛津是以住宿的学院毕业,不是专业)。如果都通过了,能拿到的还只是有条件录取,因为那是我还没有拿到毕业成绩。

准备今晚再把这个专业的课程看一篇,把研究方法的事情搞清楚,写出我要做的研究,然后发给我的面试老师。不知道这样做可不可以,但还是试一下吧。

教育学院

牛津没有我想象的典雅气势,但很让我喜欢。教育学院散落在一条安静的巷子里。与兰卡气派的现代设施不同,这里像是一个个小城堡。每幢楼都只有一个刷卡才能进的小门,与我工作的小学一样。主楼的厅很小,一个服务台就装满了,没有让我在学院闲逛的可能。进门左手边是学院的图书馆。书架很高,要梯子才能够到顶。因为是自己学院的图书馆,所以不大,但很温馨,有种凝聚力。同在一条巷子的还有很多像是住宅的楼。真的是学校散落在城市,城市就是学校。

城市

我在古老的建筑旁走过,我坐在街头公园的长椅上,像他们一样,吃着手中的午餐。

因为不确定教育学院的位置,从火车站打车过去。不算太远。面试结束后决定逛一下这座城市。对方向的敏感依旧没有消褪。踩着第一次穿出门的高跟鞋,凭记忆往来时的方向走。

牛津有很多中国人,是呀,好学校怎么少的了中国人。很爱这里,学院坐落在各个角落,到处都是学生。中年人的比重很大,提着公文包的,背着书包的。里面装的都是知识学问吧。街头很多吃午餐的学生。一条长椅上做着一对青年男女,像极了电影里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将来的克林顿与希拉里。在兰卡这个古典小城呆久了,变得乡下人起来。觉得牛津好大,人好多,像极了曼城。可是我并不想讨厌曼城一样反感牛津。我很爱这里的热闹,一种笼罩在学术氛围下的热闹,热闹中不失沉稳。我走到了市中心,街头艺人的琴声很美,歌声很美。我经过了理工楼,看到了很多城堡似的住宿学院,还见过了said商学院。

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标示,还是问了一次火车站的位置。达到后,返程还早。于是坐上一辆城市公交,买了往返的车票。这次来到了更远的住宅区。确确实实像极了曼城。学生少了,居民多了。走进了生活中,看到了街头男女。依旧很有趣。

还有牛津的天气,因为在南部,所以比兰卡暖些,晴朗些。在教育学院的街道,我闻到了家里的花香。我想起了电校的花园,普照寺路的空气,秀水街使馆区的房子……

来英后第一次真正的离开兰卡,真正的坐火车,真正的远行,我很开心。回来的火车上,一直在细细的体会着这种开心,静静的想为什么会开心。我知道了,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英国,我一直在旅行,即使在兰卡,这个有我房间的地方。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对于兰卡我没有陌生,就像住久了的家。而其实那并不是我的地方。但这一次,我实实在在的是在旅行。陌生的环境,期待,兴奋。我回归到本来的位置。这大概是一种归属。这种归属带给我了欣赏的快乐。

回程

快到站了,我在火车上远远的看到了学校上空的乌云。兰卡的天气果然很英国。

不管面试的结果怎样,这次去牛津,我真的很开心。我知道了牛津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或许这次并不成功,但至少是我下次的动力。我知道了它的可能性(我明年继续骚扰你家)。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读书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不同于本科。硕士要的不仅是我能完成老师布置得任务,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态度,做我要做的。(不过,千年文化的影响,多多少少它对我也算是张文凭)。

回到兰卡了,坐上了熟悉的巴士。真的,兰卡很古典,很漂亮,很让人喜欢……

P.S.

1)早晨在兰卡火车站,有人问我的黑色皮鞋是哪家店买的。答案—中国带来的。

2)在火车上看到远处的草地有一只传说中给鸡拜年的黄鼠狼—个人感觉像是。

3)回程的火车上,做我对面一英国男士在用电脑,盖子上赫然标着—Lenovo.

4)我习惯了穿西裤。

虽然你们无法阅读我的这篇日志,但我还是要谢谢大家。谢谢毛毛专门来帮我选衣服,谢谢亚灵打电话祝福我,谢谢小麦鼓励我。当然,十分感谢我亲爱的老哥,一次次打越洋电话支招。录取不了别打电话来骂我。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标签:

无主见

BY 豆否

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媒体与舆论的力量在我身上发挥了格外强大的作用。于是,在看过一期访谈节目后,我很容易的喜欢上某位访谈嘉宾,从其身上发觉各种人格魅力,从而树立了他/她在我心中无比光辉的形象。

这就是媒介的好处。一个名人应该很开心遇到我这样的受众。不过这种无主见也很容易让我变得鸡蛋里面挑骨头。即使是很有道理的引用,我也能找出反驳点,来显示我的辩证观。别人以为我很会思考,其实不过是无主见罢了。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 标签:

11月25日,天气晴好

BY 豆否

找不到书架上的书,一楼咨询台的大哥(是大哥,不是大叔哦)热情的帮我去找,从一楼到三楼,又到二楼。原来书是在的,只不过没有按书号放到规定的位置(友情提示:如果找不到某类书号,一定要把周围几排都找一下)。大哥,不,确切地说是帅哥,一脸灿烂的笑容,很像楼道里的吉姆,很可爱。最后,小心翼翼的问,你从中国来么?呵呵,他竟来过中国两次了呢。我说过的,来过中国的会喜欢上它的。

笑真是个好东西,仿佛寒冷得黑夜中的一笼火,好似母亲端出的热腾腾的饭菜。我这不是客套的高中语文仿写,至少在回寝的路上,我觉得这个黑夜冰的可爱;还有,我是笑着回去的,不禁的微笑。笑是会传染的吧。浩子的空间里写着“生活对我微微笑,我对生活招招手”(为引用准确,又去了趟此人的空间,从而增加了她访问量,做好事一件)。我自然不能再跑到那位大哥面前招招手,但我可以同样给人予灿烂的笑容。有时,对于做的人讲只是件小事,但却能感动接受者。

今天的天晴的灿烂,厨房都是金灿灿的。有房友在玩吉他,好听的要命。我在音乐中感到无比甜蜜。噢!真拿音乐没办法。

发布日期:
分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