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小时候,我只听过前一句,当我听到后一句时,很是不解——前浪为什么会死在沙滩上呢?对呀,这是为什么?前浪是自个儿明明白白地甘愿死在沙滩上,还是极不情愿地被迫死在那儿?虽然没有真实的浪来告诉我个中缘由,但我愿意从人的角度来解析这个事情,说说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前浪之死,首先缘于其试验性和先进性。当年,谭嗣同认为没有不流血的变革;而今,我同样认为没有不死的先驱。诸多前浪所面对的是片未知的世界,不像你我可以活在安乐窝里。他们所要作出的牺牲,来源于不确定性,这也是他们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片未知的世界里开疆拓土,牺牲在所难免。所以,很多前浪的牺牲颇有舍身取义的大义凛然,并非如常人所想,踟躇不已、左右为难。当然,出于“仁”和“义”,很多前浪的死因变得讳莫如深,他们是死于一种精神吗?是出于其本意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远远望去,只见得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却不知有没有谁动了手脚。
用无利不起早的老理来看,前浪之死,必然有其原因。后浪们那么积极,总得有所图吧。从先驱的角度来看,后浪不外乎图名;从掘金者的角度来看,后浪图的一定是利。不是有人说了吗?利字身旁一把刀。巧合的是,不光是利,色字头上,不也正好有把刀吗?后浪所需要的,正是前浪所拥有,而且还不一定珍惜。如果后浪想要到能以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为代价的程度,那对于这些,我们还有什么需要避讳的吗?可能没有。
如果你没有仔细玩味,可能不会觉得前后浪之间的争斗和前赴后继有什么不同。在这二者之间,我最想强调的是,前后浪之间所发生的,并非都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举个例子,受伟大理想感召的新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弱国无外交”,将大清国、民国等阶段的外交史统统归到屈辱史一列。然而,就算在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依然有“能工巧匠”着力修补各种关系,以期将国家利益最大化。新旧之间的争斗,不就是前后浪的角力吗?不过,前浪往往因为对外使尽了力气,面对自己兄弟的竞争,反倒失去了后劲。于是,我们看到一批批前浪被晒在了沙滩这块耻辱之地,诉说着自己的睿智和无奈。只可惜,在我们大多数人心里,前浪的示范效应并没有那么明显。反倒是后浪这种后起之秀,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甚至在某些时候被错误地奉为圭臬,成一时之笑谈。
戊戌年的康梁也好,现实世界里的改革派也罢,在言传上,可能都没什么问题,而一旦牵涉到身教等死生大事,谁有如谭嗣同一般的勇气,不介意别人曲解他的本意,误会他为君王而死。将生命置之度外固然可贵,可在什么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就甘愿作出牺牲,这种精神更为难得。谭嗣同之后的仁人志士们,肯为理想而死者有哉,但在明知会成为前浪的情况下还愿意舍弃小我,完成组织,甚至理想的大我的,并不多见。
我们都是俗得不能再俗的人,如果总避讳这一点,总想将再平凡不过的事件剔除所有的金钱和人性因素,净化为传说中的理想国,那对我们而言都太难了。况且,我们本该正视前后浪之争,善加利用。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