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党的喉舌,看《光明日报》对BBC总裁辞职的评论,竟觉得文中有一丝幸灾乐祸的情绪,11月13日第八版的文章标题是《BBC总裁辞职,难掩内部污浊》,开头这样写道:
11日,英国报纸纷纷报道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辞职的消息。恩特威斯尔离去的直接原因是因为“BBC玷污了一位资深政治家的清白名声”。分析人士指出,恩特威斯尔能撑到现在已属不易,BBC的问题绝不只是个别错误报道那么简单。
至于分析人士是谁,写稿的驻伦敦的记者没说。这或许像互联网上的诸多软文,以“有关专家”“业界知名人士”和“分析师”之名自说自话。渐渐地,许多看似颇有道理的论断都难以自圆其说,继而成为一桩桩无头公案,既找不到由头,也看不到出路。
关于《光明日报》笑话BBC的事儿,我得先表个态,毫无疑问,它是可以指责BBC的。虽然它自己也不干净,类似于同期第五版左下角《天猫网购狂欢节总销售额191亿元》的软文屡见报端,但指责别人的前提是基于一个相对公允的行事准则,而非自身绝对纯洁。不过我有种错觉,《光明日报》的心态,有点儿像来京上访的群众。那种期待读者看到BBC丑恶一面的心情,和上访者期待有关部门主持公道一样,不过只停留在哭诉阶段,目标一直遥不可及。这篇报道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光明日报》将这位英国同行轻巧地拉近泥水里批斗,说出了BBC也不干净的事实。遗憾的是,它的目光并未回到国内同行身上。
值得骄傲的是,因为报道出错而将一个媒体的总裁、总编辑拉下马的事情并非英国独有。早在清朝,编《明史》的庄廷鑨和亲戚朋友们,就身陷文字狱,被砍了脑袋。稍近点儿,民国年间因为主办的报纸针砭时弊而被刺杀的有史量才等几人。再近点儿,现代中国的非典时期,南方某报因为不听话而走漏了风声,闹得满城风雨。过后,其主要负责人因为贪污腐败等常见罪名被拉下马。再往近点儿我就不敢说了。我认为《光明日报》不敢揭同行伤疤是有道理的,因为的确有一只无形大手挥舞在空中,遮天蔽日。稍有不爽,就会将一船人砸翻。媒体说真话固然可贵,但因此丢了饭碗,未免不值。而我,撇过这些敏感的事儿不说,就可以换取更大的言论空间,也只好委曲求全。
除了老被公关,总发软文,通稿遍地等几大罪状。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喉舌们都缺乏自己的个性。别看名字可以工人、青年的瞎叫,但谈到实质性内容,几乎都是《人民日报》的翻版;其形式,又恰似新闻联播的重播——我和谐社会洋溢着幸福之情,而以BBC总裁因报道失实下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则处在腐朽没落之中。可想而知,那些国家的人民,也因为体制的腐败而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可惜,领导说我们不输出革命,所以,我们只好坐视不管了。
《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发展到现代,就是知耻而后勇。从《光明日报》笑话BBC这件事上,我忽然发现不知耻也可以很勇敢。它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没有公开认错,甚至找了一个不良典型来批评,借机踩着上位。孰不知,它站在河边太久,自己的鞋早已湿透了。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