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听说第一财经,是因为它和富士康大闹一场,惹得议论纷纷。出位说、正义说,可谓声声入耳。虽然该事件最终以假模假式的互相道歉、互相尊重结束,但双方的唇枪舌剑,以及由此引发的轩然大波,令人印象深刻。近来,我更喜欢它了,因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有趣的信息,让我可发更多的感慨。这条关于市场调研潜规则的新闻,让我想起了过去。新闻里,《第一财经日报》这样总结道:
为了获取好成绩,多数厂家将这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报告中的项目和评分依据作为标准流程交由4S店执行,部分汽车公司甚至将在这些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排名列为部门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名誉与压力的双重驱使之下,通过内幕交易和暗箱操作快速提高成绩成为一条捷径,并成为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看完这段话,我不仅对汽车公司的挖空心思肃然起敬,还对专业从事调查、统计的公司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就经常听IT界人士说“买报告、买报告”,那时的我还以为是从调研机构买一份调查报告来。而今我才知道,这报告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不单单是买数据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买来好评级、好名声,换更多的钱。
前几年,我抱着把薯片吃到饱的想法,曾参与某公司的市场调研活动。作为组织者,我们负责数据的录入。而在现场,我发现自己还得负责造假。当天调研活动的目标是完成200份问卷,而负责拦截的大妈们找不来这么多人。于是,组织者让我和其他几位兄弟齐上阵,一边吃、一边写。当天,薯片是吃饱了,但对所谓的市场调研活动的信心指数,也基本上跌到了冰点。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那就是:我再也不相信调研了。
不知道美国的市场调研机构是不是也常常闭门造车,类似于总统大选的民调数据是不是也有很大水分。我只知道在大中华,收视率可以造假,市场占有率可以买卖,用户数可以瞎编。到现在,客户满意度也可以针对性地“提升”了。我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事实”都来自执行层的伶牙俐齿,他们忙于假造数据而不肯脚踏实地;而管理层们,也沉迷于既有的、虚无的考核模式,一年又一年地重写这个自欺欺人的神话。
关于调研造假,我早有耳闻。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没随口骂上几句,是因为我的注意力都被有关部门吸引了。比起客户满意度这种没多少人关注的调研来,CPI、GDP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数字更为重要。在这些数字上动手脚所产生的价值,也不是用“万”或“亿”能衡量的。所谓维稳,如果缺了这方面的小动作,还能那么卓有成效吗?当统计部门在扮演运动员的时候也当起了裁判,被调查的人还能说些什么呢?只能无奈接受了吧?
各行各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腐败现象和弄虚作假的行为。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相当一部分数据采集公司都做过数据造假的事情。”我猜,这个说法是有些保守。当统计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惩罚措施时,造假变成一桩成本极低但收益极高的买卖。一百多年前,先驱曾对资本家敢冒上断头台的风险追逐利润做了形象描述。而今,虽然我们的社会制度已经有中国特色了,但各方面的丑态,却无可避免地走上别人的老路,且毫无悔改之意。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