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刹车的全球化

常言道:“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全球化风头虽盛,但人们的认知同样存在局限。这时,你不可能知道自己所用之物的零配件究竟来自哪五湖哪四海,这也是我看不惯那些抵制日货之徒的主要理由。再以我打字用的Retina版MacBook Pro为例,伴随美国制造业的回迁,再过几年,它究竟来自中国的富士康还是美国的某厂,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时代流行的全球化,形成一种惯性——全球化被认为是趋势,很少有人反思其问题所在。然而,近期波音“787梦想客机”(787 Dreamliner)因起火、锂电池问题而恶名大噪,虽让人胆战心惊,却也让全球化浪潮这股刮得正猛的风得以歇息片刻。

根据《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报道,“在波音787项目中,波音制造的占35%,其余全部由全球50多家合作伙伴完成。”相比苹果自己几乎不设厂制造零部件的做法,波音外包65%工作量的做法似乎趋于保守。但制造飞机和制造笔记本在难度上有天壤之别。即便困难重重,对全球化充满信心的波音连整个机身都外包出去。而由此带来的沟通、协调任务,也变得异常繁重。

若无困难,怎能显出波音诸领导能力超群呢?就像其他全球知名的公司一样,波音对787这架屡屡跳票的梦想客机的制造过程的渲染,亦极尽夸张之能事。我曾多次看到过相关报道,介绍波音公司的全球化。彼时,我看到一个秉持包容、开放心态,且能高效协作的国际性大公司。那时,我羡慕极了他们有这般能力,可以完成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

看到相关新闻的那些日子,我以为787梦想客机的制造过程相当于建造通天塔,不同的是,前者成功了。同时,我在新闻中了解到,波音为787的设计、制造开发了专门平台,使得遍布全球的合作伙伴能够准确了解整体设计、制造概况,使大家可以在标准上进行统一,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协调。时至今日,我记得新闻中有类似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表述。

而事实上,这架以梦想为名的“大鸟”,最后成为一只易燃的“火鸡”。虽然锂电池可能是元凶,但全球化的风险已不言而喻。更何况,在“高效”协作之下,“波音终于在2011年开始交付787客机,比计划推迟了三年。”(引自《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相关报道)。不知当年执笔报道的记者,和沾沾自喜的波音高管们,看到如此全球化业绩,有何感想。

人类搞图腾、崇拜不是一天两天了,好大喜功也不是从波音才有的精神缺陷。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你会发现这里有我们喜好大而全的“光荣传统”,有我们喜欢夸张、爱好显摆的基因。所谓全球化,必然有多家合作伙伴的跨区域参与。一般来说,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在印度找到最具性价比的智力资源,在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地找到最廉价的人力资源。但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在节约制造成本的同时,也让沟通成本呈现增长态势。

787的坎坷梦想,起码应该让我们认识到,全球化和其他任何一种协作概念一样,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与人的沟通,最高效的还是彻底的面对面,若依赖计算机或其他平台,祸患在所难免。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