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这话对国产片而言,真可能说大了,妥协倒还靠点谱。因为他们头上不管是广电总局,还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一样举着大剪刀。从剧本到毛片,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中,不仅国产电影怂了,就连好莱坞的大制作,为了这块庞大的市场,也都刻意在情节设置、故事编排方面向中国国情靠拢。由此可见,总局不仅实现了将中国舆论关起来的愿望,还成功地把世界的给管起来。曾有领导希望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现在,总局提前实现了他的心愿。可见,在贯彻执行领导思想方面,总局走在了所有有关部门前面。
铺垫了这么久,来谈正题——抗争与妥协。
这些年,人们的眼界宽了,一个共识也就此产生:国产片几乎是电影界的中国足球,虽有《泰囧》、《西游:降魔篇》等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的内容都味同嚼蜡。令人欣慰的是,即使糟粕满地,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我看过的《唐吉可德》和《血滴子》,就有这个特点。这两部片子,看似无趣,实则很有嚼头,值得深思。
我之前也曾评过《唐吉可德》,分析过主人公的抗争和民众的觉醒。但看过《血滴子》之后,觉得还是有没说透的地方。二者之间,也确有可比之处。在《唐吉可德》中,主人公唐吉疯疯癫癫,先被外人误解,后被敬畏,再被唾弃,最终激发民众的抗争。这个轨迹很像鲁迅的小说《药》,只不过小说里的人继续浑浑噩噩,而电影世界里的市井小民,对日益紧逼的压迫终于忍无可忍,受唐吉引导,找到了抗争的突破口。
相比电影《唐吉可德》中理想主义的大获全胜——打倒强权统治,抱得美人归。现实可能更像另一部国产片——《血滴子》。
别看名字略显血腥,故事情节也满是打打杀杀,可《血滴子》的核心却是实打实的主旋律——“和谐”。因为,故事的核心是两个满汉一家亲的悲情故事。第一个“一家亲”,汉人男童王磊被雍正帝选作乾隆的包衣人,被改名为纳喇冷。从汉到满,虽有压迫之意,但乾隆称其为兄弟,也算一家人。第二个,因明史案受牵连的庄家四公子,侥幸逃脱后,变成了反政府组织的领袖——天狼。自称能通灵,能领会上苍的旨意。虽对满清有抄家灭门之恨,但四公子的情怀却不止于此,他希望满汉和睦、天下大同的时代早日来到。为此,他情愿献上项上人头。你说,这还不是一家亲吗?
从这俩一家亲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相比于《唐吉可德》,《血滴子》虽也有痛斥百姓麻木不仁,意欲唤醒其反抗的桥段,但结局却归于和谐——一颗人头换得天下太平。从反抗到不反抗,王磊、庄四公子等主人公或许得到了平静,但我的内心却就此凌乱。《血滴子》是什么意思呢?告诉我们要抗争,却也暗示我们抗争的结果是无声无息地自我毁灭。自认思想境界不够高的我,在看到《血滴子》的规劝后,难免新生反感:“这是要干嘛?”
再回到题目的“抗争与妥协”。《唐吉可德》为我们展示了抗争的理想状态,而《血滴子》却扯下理想的面具,让我们看到现实丑陋的真面目。如果这个趋势确由广电总局引导,那我得说,此法已然奏效。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