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隐私时代的自我保护

去年,我曾参加为凯文·凯利等人举办的交流活动,向老爷子提过一个关于社交私密性的问题,问他从Facebook,到Path,再到Pair,是否表明社交的私密性在增加?不幸,他理解错了,和我说起了“隐私”。他认为,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不得不用隐私去交换一些便利了。如果没有隐私的付出,也就没有个性化的服务,互联网可能就缺乏生机。

巧的是,网易、易传媒、悠易互通等几家公司正好于315栽在这个被凯文·凯利误解的“隐私”问题上。既然有这么多人于隐私处失足,为避免重蹈覆辙,我很想弄清楚隐私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现在究竟有没有隐私可言?

按维基百科所载:“隐私权,指个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个人与大众无合法关联的私事,亦不得妄予发布公开,而其私人活动,不得以可能做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觉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权利。”

可见,隐私就是那些和公众无关的私人行为。那么,被315晚会热炒的Cookies到底是不是隐私的一部分?来看同样来自维基百科的定义:“(Cookie,复数形式Cookies,)指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Client Side)上的数据(通常经过加密)。”

对照现实世界来看,你叫什么名字不算隐私,因为公众可能需要知道这个。而你到过什么地方,拥有什么信用卡,多半属于隐私。尤其后者,可能连你父母都不知情。在网络世界,你的名字是ID,你的旅行记录是浏览记录,你的信用卡则是某论坛登录凭据。浏览记录,账号密码,还不是隐私?Cookies的核心作用,就相当于账号密码,是登录和消费的凭据。

我了解的Cookies,是每个网站各管一摊的事儿。就像你去过一次希尔顿,下次人家就给你换上偏爱的枕头一样。可如果你第一次去如家,就享受到了希尔顿式的个性化待遇,是不是有点吓人?你躺在心仪的枕头上,心里会不会暗骂:“这该死的如家,竟敢窥探我隐私。”

在网络世界,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某网站善解人意,多半是因为它读取了本不该它管的Cookies。请问,诸位在倍感便利之余,是否也觉得脖子后一阵凉风,似有钢刀挥来。隐私就是这样,当没人知道时,它像空气一样透明。而一旦落在别人手里,那追悔莫及的感觉相信比窒息还难受。此时,如果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轻松地钻进洞里死去,二是暴露在众人面前煎熬,你会怎么做?很多人都选择前者吧?网络如同现实,如果我们讨厌悔不该当初,就理应用心呵护。

时下,Cookies被利用并不鲜见,被恶意利用的情况也不少。面对久而久之的默认,Cookies俨然成为互联网界的公共资源。就像公地悲剧所描述的那般,持续地过度利用,迟早会令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为此付出代价。

对Cookies而言,用户有选择权,浏览器的设置项也有相关选项。但普通用户对这个可爱的英文单词了解多少呢?对浏览器厂家给予的选择权,又有谁会善加利用呢?零隐私时代,不保护即是伤害。。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