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游园记

杜牧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至今已千年有余,而圆明园遭劫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而今,适逢清明节,我和娘子同往此园游玩。

有一种说法,这座皇家园林之所以被毁,和清王朝的统治方式有很大关系。傲慢的外交、贻害无穷的家天下,导致老百姓在这件事上推波助澜,和外国侵略者共同完成了毁坏这座园林的“重任”。

当时,身为溃军、匪民的他们,也参与了烧杀抢掠,也忙着把园里的宝贝搬回自家院子。这一点从园中文物介绍上常出现的“流落于某地”就能看得出来。彼时,直至此时,有很多人不能认同这院子是中华民族共同财产的说法。这一点,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在一个没有尊严可言的社会,只要有了漏洞,百姓无不动了将其据为己有的念头,他们相互之间只有动手迟早和下手轻重的区别。过去,这恶念多表现为抢、盗、买卖;而在这个和谐社会,很多人借机留下自己的印迹——遍览园中大小古迹,除非有栅栏相隔,否则,被刻划、涂抹在所难免;稍好点儿,也被无数人踩着拍照,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占有关系的形象再现呢?

如今,我们若想见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只能凭借对其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的想象,和一些后人模拟的动画(如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的一段十几分钟的视频)来实现了。而这惨淡的现实,不应简单归罪于侵略者如何可恶。相反,我们应借机加强对自身的检视。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对自家人作的恶,远比外族入侵犯下的罪严重。回想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各式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等屈辱经历,中国所损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建国以来的好大喜功和战略失误导致的大吗?我想,未必。面对这过错,回避或许省一时之功。但长久来看,公道自在人心,谁会回不过味儿来呢?

雨中的圆明园,已望不到远远的西山。当然,这也拜全球闻名的北京式污染所赐。这山水、精致,仿佛令我经历过去的帝王生活。那时,眼前的风光定然比今时今日的美好,琼楼玉宇的景象,应配得上“天上人间”之美誉。而现代的天上人间,早已坏了这美名,只剩下纯粹的卖淫。

将近四个小时里,我和娘子一步步丈量这园子。从南门进,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挨个走过,福海、含经堂、迷宫、大水法几经徘徊,再由正觉寺出,基本逛遍了整个圆明三园。娘子感慨,若在这里久居,称得上修身养性,哪还会生气或抑郁。不过,这往来如织的游人,喧哗吵闹的声响,还真是个问题。瞧,这好景致,谁不想把它“霸占”了。

末了,雨越下越大。不仅伞在发出声响,地上也有了积水,人们几乎呈四散奔逃之势,躲进丑陋的现代建筑里。这一天,这园子可能没照到光亮;这一百多年,它可能未曾有望复兴;未来,它也还是一片供人缅怀的遗迹。而人呢?千百年来的忍辱负重,只为能一如既往吗?园子逛完了,心结却留下了。面对这活生生的教训,园子可以无能为力,而人,当自省自强。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