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这个年纪,有谁还记得今天(4月1日)是愚人节?节日就是一个形式,只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形式感更重。而一旦长大,节日就变了味儿。儿时的玩耍到了此时,变为吃喝,重点还在后一个上;儿时的兴高采烈在此时也不免变得意兴阑珊起来。于是,节过得不咸不淡,像极了平常任意一个日子。
愚人节这个西洋节日在张国荣死后,变得有些怪异。以后每逢这天,大家玩乐的玩乐、祭奠的祭奠,还有人在祭奠之后玩乐,或玩乐后祭奠。七七八八夹杂在一起,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多少有些无所适从。而更多人在这一天的状态不过是睁眼起床、闭眼睡觉,浑浑噩噩一晃而过。
好歹也算个节日,为何过成这般模样?我们长大了?还是太忙了?或言,时代变了?
从儿时的玩闹,到现在的沉静,人总会经历这样一个看似闷闷不乐,实则乐在其中的阶段。我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大。虽然很多人会因此不开心,甚至抑郁,但更多人却渐生游刃有余的畅快感。当然,长大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一心理层面的变化,还有我们的外在表现——对事物的态度。其中,受影响最为明显的,应该就是节日了。
长大之后,不仅愚人节这类边边角角的节日被边缘化,就连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味儿十足的节日,也有被淡忘、弃置的危险。小时候的期盼和等待,就这样逐渐消融在岁月的长河里,未曾留下印痕。我怀疑,若不是有“法定节假日”这一说法,先人经历的每一次狂欢,到我们这里都会趋于平淡。若不是有法律管着,先人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到我们这儿会完全演变为放肆地狂欢。
要说因为忙而淡化了节日氛围,倒也能讲得通。因为现代人已经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有统计说,现在一个都市人每天接触的信息相当于古人一辈子的量。这项统计传达出来的意思很明显——相比于过去几千年,人类的信息制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只是,还没有数据证明人类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升。现代的大忙人从空气里闻到花香,在林畔听到虎啸的次数,是不是仅为过去的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如果忙的代价就是忽略一切,或许就本不该忙。
变忙之后的我们,忽略掉的美好不只有节日。有新闻说,很多人已开始在床上处理邮件、浏览新闻、打游戏了。当越来越多的人被逼到不得不忙的境地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忙呢?忙就是和所有其他擦肩而过吗?
一部分人的忙碌或许是咎由自取,但一群人皆是如此,就值得注意了。因为这可能说明时代真的变了,它不但打乱了既有的生存秩序,还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令人有无暇自顾之感。当众生皆有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冲动,我们就不要幻想有多余的心情过节了。
时代是个大染缸,节日情怀被无限冲淡也不稀奇。但在这个时代里,不应只有少数人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飘在信息海洋里的我们,若废弃这项技能,恐只能溺毙?时代或许有错,但责任不该它来担。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