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究竟惹了谁?

自复旦大学发生“同室操戈”案后,来自同学的威胁开始为人所重视。现在,你在百度新闻输入“同学”一词,能找到相关新闻约14,100,000篇。第一页的20个链接,只有5条新闻是持正面或持中立态度,排名靠前的8条都在讲来自同学的威胁,或烧伤、或肢解、或暗杀,令人触目惊心。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们想问一句:“同学,你究竟惹了谁?”

在我小时候,一起上学的最多不过二十几人,连父母之间都相互熟知。因此,同学的概念不甚清晰。说起来,我们基本都直呼其名曰“谁谁谁怎么怎么了”。我以为,之所以称“同学”,是有毕业这一特殊经历后的情感使然。当然,也是大家的关系没有近到能以兄弟姐妹相称的地步。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同学之间贴心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还能下得了毒手吗?

看来,同学们惹的绝不可能是自家兄弟。那么是谁呢?

小时候,我们最可能招惹到的人是高年级同学。想那一班顽皮捣蛋的小孩子,难免让年长许多的大娃娃欺负,夺你的玩具,撕你的作业,甚至把你推倒在地,找你要零花钱。可这些都是小打小闹,至少在当年,我几乎没听说模仿动画片情节,把同学捆在树上烧的离奇事件。也许是因为我等80后尚未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因此躲过一劫。

初高中时,同学们中流传“社会上的人”之说,想必那时最大的威胁应该是来自于他们。“学校里”对“社会上”,差距可想而知。没钱、没力气、没经验,甚至没妞儿,都成为我们技不如人的理由。偶尔“社会上的人”来犯,我等也需依靠膀壮腰圆的体育老师来抵御此等“外族”入侵。万幸的是,那时传言虽盛,但也仅限于外人与学生间的敌对。同学内部虽也常发生摩擦,但没有因敌意致使杀生害命等不可收拾之事。

进入大学,就算一只脚踏进社会了。刚开始,我们还沿用“社会上的人”这一说法,可在经历很多事,认识到大学有时比社会还要现实之时,就逐渐淡忘了这个词。因为,不知不觉间,我们也成为“社会上的人”了。当时的我们,可能惹到谁呢?学校?同学?或是其他什么人?时隔已久,记忆略有模糊。彼时,与学校间时有裂痕不假,和同学时有不睦也确有其事,但论“威胁”,还真谈不上。当时,确实有同学因考试成绩不佳而上吊自杀,也有同学因口角动刀行凶。想来,那和今时新闻里所说别无二致,只是在当时没那么多人关注罢了。

工作以后,很难说哪儿有威胁。朋友、同事、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等,看似彬彬有礼的一群人,若论动机,谁都可能成为致命的敌人。朋友间可能反目成仇,同事间难免钩心斗角,竞争对手更有直接利益冲突,而合作伙伴又难保不背后捅你一刀。用以前流行的一句话讲,那就是:“危险哪,骚年!”。

虽说商场如战场,也时不时有女员工被男保安怎么着了的传闻,但侥幸未发生在自己身边,也就不以为然。而同事之间暗伤人命的事件又极其罕见,虽有,但未引发媒体如此大面积的关注,以及来自所谓网民的借题发挥。依我之见,现在我们惹了谁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时代已危机四伏。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