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必然“没落”

沈从文以《边城》传世。中学读到此书的节选时,就忍不住想,他是不是在写自己的家乡——凤凰古城?想来,那古城也应是一个民风淳朴之地,一个发现人性真善美的世外桃源。如果换到今天,我绝不会这么想。因为,那城已然没落,似乎它已忘记本我,只顾向“钱”看。

《南京日报》近日刊发文章,援引当地商户之言,称古城旅游经济已接近崩溃。何为“接近崩溃”?在商户们看来,原因不外乎“最少亏损一半”“五一之后就没什么人了”“价格打5折,客人也赶不上往年的8成”等等。

那么,古城真的崩溃了吗?当地居民可不这么看。这篇报道中有这么一句:“人满为患不仅是环境的问题,还影响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当地的物价、房价和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言外之意,如果人少点儿,居民的正常生活,及物价、房价、社会治安等问题可能会有所改善。

今年3月份,当地有关部门宣布将从4月份起收门票。从0到148,门票“涨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在网络上引发争议。于是,当地商户以罢市抗议,有关部门遂请警方“调解”。而普通居民则坐山观虎斗,不认为收费属不合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现象——网民乐于以中华民族之名将一地的风景名胜视为公产,而不想花门票钱。事实上,这话只有在事不关己时才能说得如此轻松。如果某人身在凤凰古城一类的游览胜地,面对收费将带来的客流减少,很难说“不”。生存环境因此变好了,不是吗?

放眼全国,凤凰古城不乏“先贤”可学。我曾到过的平遥、五台山等地,皆有凤凰古城的模样。票价的高企、商业化的铜臭、建筑的翻新、景致的平庸,我怀疑是否中国所有的古迹都有这个毛病。

我印象中,唯一还算好的当属乔家大院。其内部构造保持得相对完整,而且还有一部分正常人家居住,有些院落也比较幽静。我去的时候,正值3月份,系学校集体行为,自然难比今时五一、十一的人满为患。如果我是现在去,恐怕也难有今时的好印象。

也是那一回,我去了平遥古城。彼时天气阴冷,小雨不断。虽有摄影展,但观者寥寥。倒是一些人体作品跟前围了好多人,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好不热闹。那些天,平遥发生了一件怪事——城墙垮塌。现在想来,有些后怕,也有些庆幸。怕自己当初正好攀爬那一处城墙,有冤死之险;庆幸此事发出一个信号——商业化过火,而维护不足。

可惜,其后多年,承德避暑山庄一段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宫墙垮塌。之后,民众的疑问和平遥那次同出一辙——已拨付资金,为何坐等垮塌?已花费巨资维修,为何还能垮塌?答案不言自明,草民百姓知道又能怎样!

古城“没落”的根源在于失去特色。竭泽而渔的谋利,不但牺牲了原住民的生活,也当掉了游客的体验,直接导致官、民、游客三者间的敌视。窃以为,更大的没落是为钱迎合游客的口味。古城的繁荣,只有保持特色,荫庇居民一条路可走。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