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图书之乱

原载于《北京晨报》,题为“湖北300万学生领到盗版字典 采购价格高于零售价”的一条“普通”新闻,被新民网改得稍显劲爆——“湖北政府给300万农村学生发盗版字典,比正版贵”。

为何说普通?相比于豆腐渣工程、贪污腐败、公款消费,在图书市场捞得这点钱可谓不值一提。为何说劲爆?从原文中提炼出了“政府”和“农村”,突出了“盗版”和“贵”两个点,这不是成心和有关部门过不去吗?此番,编辑为流量而做的努力,似乎可为反腐事业做点贡献。

回到教辅图书这个话题。我对它最早的记忆,是在小学一年级的一个雨天。那天,我从同村的远房舅舅那儿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那也是我当年唯一一本正规的启蒙读物。也是在小学,可能地处偏远的缘故,我们只有寒暑假作业,而无其他教辅读物。就算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老师也只推荐订阅一些教授作文的杂志,而这,应该也不会给老师带来收益。

上初中后,明显感觉作业多了。而这作业,自然也少不了教辅图书的身影。那个秋天,各科老师分别收钱,帮同学们定了这“课外作业”,而其依何标准选定,则无人知晓。

与全国各地无异,高中是教辅图书大行其道的时节。那时的书,质量最次,数量最多。作为课代表的我,曾亲见推销员流连于办公室,和各科老师攀谈,言语间全无避讳之意。那时的我,一心以为老师为提高我等课业成绩才如此费心尽力,所以也不曾多想。

上大学后,连是否购买教科书都成为一件全凭自觉的事儿。但买就得花过百元买一整套,所以,也不乏借书上课的同学。那时的我们,能做完每节后面的练习题就不错了,基本没人为一门课买额外的教辅读物。大学在外租房期间,曾遇见一位同姓书商。他从事教辅图书推销生意数年有余,活跃在当地各中学,与学校领导、老师打成一片,请客、送礼几乎是家常便饭。

从小到大,我几乎在每个书店都看到过占地颇大的教辅专区。这种现象在日渐萎靡的新华书店更为猖獗。这让觉得,那里根本不是常人概念里的书店,而是根正苗红的教辅书摊。

我从猪头肉那里了解到,国外的教科书一般比较贵,大家倾向于去买二手的,或是借。老师常给大家发讲义,也不强求有书。至于教辅图书,除极个别的科目,很少见。而在国内,我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学校、家庭因经济利益和学业成绩的关系,陷于教辅图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这书,也因纸张差、错字多、质量低而闻名中外。

我怀疑,近年来浪费在教辅图书上的金钱,能支撑好几个希望工程;浪费在这方面的精力,恐能做出一番更伟大的事业。遍布我中华大地的教辅图书事业,看起来更像一个本不该存在的市场。省下来的吃喝宴请的费用,用来救济灾民不是更好吗?为何要偏执地活到老,做题做到老呢?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生活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