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消费的“感动”

你还记得去年“感动中国”的几个人是谁吗?你可能不记得了。但是,当主持人以哽咽的语调读出一串串感人事迹时,你有没有潸然泪下?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有这种体会,就请继续读下去;如果你从来不看CCTV,并在微博等公共场合“大肆攻击”之,也请看完这篇文章,而后给我点建议。

如果说“感动中国”的规模太过宏大,主题太过单一,可以参考一下“中国达人秀”之类的节目。别看人家声称以才艺表演为主,要选出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落实在行动中,却像在举行一场上海版的感动中国。可见,对感动的消费,已经不只是CCTV的独门秘笈了,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得给选秀的人增添点儿悲剧色彩。既然有关部门介意芙蓉、凤姐之类的“丑角”,那就好好“关照”一下缺胳膊断腿、家境贫寒、床有病妻之类有点主旋律色彩的“感动”吧。

从倪萍善用的颤抖语调,到春晚上的脉脉温情,CCTV一直在为传播“感动”文化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而集大成者,当数“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只在几年前看过那么一回。那位支教的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所不具备的,也正是我钦佩的,所以,当时的我像郭敬明看到升国旗一样,双眼含满泪水。不过,令我尴尬的是,其后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忘了这码事。什么奉献,什么敬佩,什么动容,全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同理,现在你问十个路人同一个问题:“你知道徐本禹吗?”估计有九个告诉你——不知道。若有人说知道,你再问:“他做了什么事?”估计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的这位也得愣一愣神,仔细想上半天后试探性地反问:“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现代社会,是个消费型社会。不管是感动,还是其他情感,都在变身为廉价消费品,就像随处可见的塑料一样——不可或缺,但也时不时地惹人厌烦。在“感动中国”的号召下,各式各样的衍生品次第蔓延开来。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最系列”。同为“最”,但和自诩为“中国的脑残粉”郭敬明没什么关系。在百度的新闻搜索里输入“最美”二字,瞬间找到1,000,000篇新闻。看到了吗,一百万哦。什么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的哥……可谓层出不穷。而在种种“最”的背后,都有无法化解的“罪”,以及令人落泪的“残忍”。我想问喉舌们,你们倡导的“感动”,真面目竟如此不堪?

当然,现实中不乏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给老大妈主动让了座,我们感动;公园里小阿姨扶起不慎摔倒的小孩子,我们也感动;有关部门及领导年节时分慰问困难户,我们更感动……感动过后,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还有什么不能感动的?我们这时刻待命的感动,是不是有点儿太廉价了?如果感动的来临是循环往复,而又毫无裨益的,那我们是否要反思——仔细回想一下,经历过的哪些感动是否有些面目狰狞。

我并非铁石心肠,看人家爱得深沉,自己也会湿润了双眼。但我不会随便上当。别人口中的“感动”,并不能替代我的亲身经历。当所有的感动均属道听途说,而且被一再悲情化,我有理由无所触动。只有日复一日的感动,而无切实可行的行动,这是当下的常态,也是一段时间以来难以改变的现状。据此,我对这个和谐的社会献上深深的担忧,各位先感动吧,我且抱残守缺。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