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用《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网银》作为标题,但因自感太过三俗,干脆作罢。
最初踏上网银之路,是因自己辨识能力太差,分不清新闻和广告。彼时我正念大学,在宿舍里悠闲地泡着脚。大概是《中国之声》的一档谈话节目吧?请来了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某位负责人,宣传他们的U盾有多牛逼。喜好钻研IT技术,又苦于没有先进设备可用的我,终于找到了最经济的通路。于是,我来到学校附近的工行,询问网银和U盾的事情。时间大约是2004年前后,大城市的电子商务也没那么发达,更不要说包头这个塞外“小镇”了。可想而知,我碰了个软钉子。柜员把我支到另一处比较大的工行。
那里的柜员显然也不清楚网银和U盾的事情,几经周折,终于有一位胡子拉碴的大叔出来答复我。告诉我可以办,但需要付费。在交了大概九十几块钱之后,我拿到了工行的第一代U盾——捷德出品。那时的我,用着学校机房的电脑,在当当网屈指可数的商品里寻觅钟爱之选。而使用网银的过程,几乎是钻进说明书的过程,幸运的是,付款成功,我终于搞明白这桩复杂的事儿了。
再往后,我换了卡,无奈又换了网银,还是工行的捷德U盾。不过,这次是所谓的免费赠送。但其难用程度与前者无异,均超乎我的想象。下载、安装复杂的驱动和管理软件,而后有几个ActiveX插件跳出来申请运行,这一切似乎都在考验我的认知能力。那时我就幻想着,网银有一天能方便到无需任何插件,安全、便捷、易用到不让普通用户迷失在技术丛林里。然而,这些年我看到他们所做的,无非是以安全为借口,固守并不安全的IE,做着回环往复的无用功。
来北京之后,我陆续用了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其中,建行需要动态口令卡的支持。一张银行卡大小的卡片上,印了30个6位数的随机密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分别用于验证卡的有效性,和与后卡的接续。所以,真正可用于支付和其他资金转移操作的密码只有28个。按我的经验,几乎每张动态口令卡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输错密码的情况发生。所以,最终有效的也就25个左右,而这张本应为用户保驾护航的卡居然还收费——每张3元。如果我坚持使用,不到800次交易产生的成本,就堪比之前收费的U盾。我曾怀疑,建行推广动态口令卡的目的,难道就是想合法地收保护费?
之后的招行卡,是我仅有的两张信用卡之一。身为信用卡,其网上支付的过程就相对简单点儿。尤其它带有VISA标志,在苹果在线商店、App Store,及亚马逊等很多地方买东西,只需提供卡号、有效期和背面的CVV2码就可支付。据说这样也有风险,不过为了让支付过程更简单、便捷,我也能忍。有时,囿于商家的限制,我也会用支付宝、财付通中转一下。就我而言,这俩家最好用的是便捷支付功能。绑定银行卡之后,输入其发到手机上的验证码即可支付。
这么多年,也用了这么多网银,若说谁好,难有定论;但说坏的,问题一箩筐。在我大中华的网银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多的是光明正大的坑蒙拐骗,而缺少关注用户的真心和诚意。从我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银行若继续一意孤行,可能从此远离网银,彻底沦为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工具的炮灰。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