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也在媒体混过几年,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怎能不照惯例品评一番?然而,我最近花了太多时间在时政评论上。不仅用词谨慎,顾左右而言他,还得遮遮掩掩,不碰实质性的东西。用Helen的话说:“靠有关部门太近,离学术越来越远”。作为科班出身的资深文人,怎能受此“奇耻大辱”。今之评论,当为我正名之作。
先来说新媒体。照我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已经旧了;更激进点,网络也旧了。但旧并不意味着不好,或许还历久弥香。不过,其表现形式可能与现实略有脱节。至于新媒体,其核心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媒体形式。其他倒没有定论。
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基于iOS的风头最劲。地球上最值钱的公司,号称网罗了最具创意和才华的一群人,苹果推出的东西能不好吗?大家在身陷这个生态系统之后,也养成了一哄而上的习惯。尤其传统媒体,急于探索基于iOS创收的路径。于是,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了中国式的大干快上,先锋队正是美国老大哥。
刚开始,《连线》出了iPad版,那时候克里斯·安德森还在。无疑,《连线》带火了Adobe数字出版平台。此后一段时间,国内时尚集团旗下各媒体,都开始用Adobe的系统出版其iPad版杂志。不过,它们都暂未收费。想来,在信息充盈的当下,数字内容收费还得酝酿一段时间。
再回到美国。以新闻集团推出《The Daily》为界,新媒体事业的投入和发展走进了新时代。想想看,3000多万美元扔给你,怎能不砸出点儿响声来?无奈,这声音有点小,默多克他老人家听不到。于是,在这个寒冷的12月,《The Daily》的记者、编辑要失业或转岗了。数以千万计的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作为世界一流的媒体巨头,新闻集团还撑不起新媒体事业的一角?看着《The Daily》试水失败,我也来马后炮式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它因何而死,对新媒体事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梦太美,现实难以承受其重。新闻集团对《The Daily》寄予厚望。但务必要注意,新往往意味着不成熟,能力弱。如果责任太重,容易把新的给压垮了。默多克高调推销这个平台,使它甫一出场就备受各方关注,承受了太大的压力。面对超乎寻常的期望值,《The Daily》很难在别人眼里活得出彩。或许它已够优秀了,但在新闻集团眼里却并非如此。
其次,众人拾材火焰未必高。100多位媒体精英,花了几千万美元,结果折腾到关门歇业,这也算新媒体世界的一个奇迹。然而,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这么多钱可烧,也不是每个团队都有这么多人可用。所以,一些半路出家的新兴媒体反倒活得有滋有味,像国内的四叶。
再次,出身豪门难做人。在传统媒体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你的经验到了新媒体这儿未必适用。新闻集团这些年几乎做什么砸什么。在英国几近身败名裂,MySpace在世界范围内毫无起色。如今,厄运降临到《The Daily》身上。不过,天没塌,新媒体的机会多的是。《The Daily》死没有太多代表性。保持灵巧的姿态,储蓄过冬的粮食和衣物,才不会在12月里死去。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