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人生若无意义》

昨日那篇《人生若无意义》,实际上是篇命题作文。今日这篇“写”后感,实乃效仿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英文名:Pale Fire)的斗胆之作。以我的作文水平,自然不敢向这位写出《洛丽塔》的文学巨匠叫板,但致敬总是可以的吧?于是,我在两天时间里分别写出一篇“意义”和一篇“评述”,以检验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力。

第一段:妈妈、京城、猪头肉,三个关键词穿起一个故事,却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妈妈给远在京城的我捎来了猪头肉,让我心生感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其二,我亲爱的猪头肉(指人)做了一桌子菜,而她,正是我中意的人(用碗里的肉代指)。段末“人生的意义”一句,暗指这位被称为“猪头肉”的人儿布置了这篇作文,督促我不要满足于饱食一餐,还要勤于思考。

第二段,回忆小学时的单纯,全段最用心的是一个“挤”字。想象一下,全班同学都在做好事,大家的名字、事迹都被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的场景。若用一个词形容这景象,“挤”不是很传神吗?如果大家有挤地铁,尤其是北京十号线的经历,就容易想象这个争先恐后、摩肩接踵的盛景了。当然,“先进事迹”一词,有调侃有关部门之意。虽说对小学生不该如此上纲上线,但一本子的好人好事,不正像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般调侃吗?

第三、四、五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在讲人生的第一个意义——选择。初中同学对美女的渴望,高中同学的各奔他乡,对比小学时大家一门心思地做好事,选择更多元了,也意味着大家长大了。尤其报高考志愿时,同学父母的出现,更暗合文章开头思念母亲的文字,将家长在孩子面对选择时的无能为力呈现在读者面前。或因亲眼所见,此一句写完,确有“文章本天成”的感觉。好像这一场景一直停留在脑海,只等我去采撷。

第六和第七段,在讲人生的第二个意义——接受。不论是大学时的挂科、分手,还是现在那些原本走在一条路上的人各自行进在不同轨道上,都让人们学会了接受,学会了从悔恨中幡然醒悟。值得一提的时,第六段末尾将“青春”、“年少”和“无知”串联起来,委婉地表达了两个意思——青春年少、年少无知,暗指我们年少轻狂的岁月和年少无知的浪荡。第七段末尾“人生大道”一词,是“人生的意义”的另一种说法。以“大道至简”之意,表达出对这一意义的执着。

第八段,相当于八股文“起承转合”中的“合”,将“可选择”和“接受”两个意义各自做了阐述。文中的“人生路”、“与众不同”和“患得患失”,或明或暗地照应着主题——人生的意义。其中,“与众不同”代表了选择的结果,一个个性化的呈现;而“患得患失”则指出在“接受”到来前夜,大家普遍面临的胶着境地。段末出现的“猪头肉”、“诱惑”等词,和“牵着鼻子走”的暗喻,从食和人两个侧面攻击所谓的意义,进而得出“意义在饱暖之后”的结论。此句不仅暗合马哲旧学,还将名句“饱暖思淫欲”体现了出来,并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意义向没有意义推进了一步,最终将论点落到现实中。

至此,《人生若无意义》一文已自我剖析完毕。而这,可能只是个开始。将自己(自以为)精妙的构思分享给大家,不也是我写文章的意义吗?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文化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