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英文名:The Beaver)一开场,我还以为是部英国电影,雾蒙蒙的场景让人有些压抑,音乐又有些自我解嘲的意味。主人公沃尔特是个普通的中年男人,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就是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要不是这个病,也不会有这个稍显离奇、血腥的故事。可能有人会说,离奇也就罢了,何谈血腥呢?别着急,让我慢慢往下说。
要说《海狸》有多出色,也不一定。起码在我眼里,它比不上《革命之路》。可要说演员阵容,前者不差多少。男主角是梅尔·吉布森,女主角由朱迪·福斯特出演。按照时下娱乐节目流行的说法,这两位都是老戏骨。饰演儿子和儿子女朋友的两个孩子也都长得不赖。这个班底,基本决定了电影不会有多难看。私下说一句,要是中国电影,这就不一定了。昨晚偷空瞄了一眼《血滴子》,黄晓明、阮经天、文章、井柏然、李宇春等人赫然在列,长得都挺爷们儿的。可整部片子却让人有种莫名其妙的难受劲儿,有种看别人宣讲某种东西,自己却始终无法融入的感觉。没有带入感,是很多作品的关键缺陷。
题外话说完,先谈一下整体感受。影片用一个看起来特殊的案例说出了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具下的生活。细想,我们真实的自己到底身处何处?没多少人能答得上来吧。生活需要我们忍让、妥协,因此,面具变成了居家旅行必备良品。在我眼里,那只海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面具。有了它,沃尔特才有了继续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勇气。想想看,这多么像我们每天出门之前给自己的鼓励和暗示哪。只不过,我们的海狸,都深埋于内心。
沃尔特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是社会大众的真实写照。这一点在他妻子、大儿子、小儿子、儿子女朋友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大家似乎都还过得去,可实际上却并不好。在沃尔特一家身上,这种病态体现得尤为明显——妻子埋头于工作,只为逃避他;大儿子想方设法和他不一样,免得最后也抑郁了;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小儿子有些孤僻,被同学扔进垃圾箱是家常便饭。这是不是有点儿像《阿甘正传》的情节,只不过这次的牵涉面大到一个家庭了。
主人公的抑郁经历,也为他赢得一大批拥趸者。大家开始喜欢它(海狸,以及在海狸背后隐藏的主人公),也开始爱屋及乌,喜欢上了以海狸形象出街的产品。只可惜,这短暂的成功,在沃尔特再度遭遇家庭危机后走上了下坡路,渐渐地,海狸吸引不了那么多人,沃尔特的掌门人宝座,也不得不让给公司那位资深VP。从这方面来看,电影将世事无常表现得如此贴切,似乎它在我们耳边悄悄留下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再莞尔一笑。
看完沃尔特“梦游”海狸“仙境”的故事,不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人们在不开心时,都会想要一只海狸(或其他什么精灵古怪的东西)来陪自己。这没什么,怕就怕一不小心,陷入这个怪异的单行道之中。人可以化身为海狸,却无法逃离这个角色的抚慰,除非用沃尔特般激烈的手段挣脱。同时,电影似乎也在暗示人对自身的依赖。在沃尔特尚未彻底觉醒的心中,海狸是真实存在的。当他对另一个自己深信不疑时,问题就来了。他没法掌控疯狂的自己,终于不免作出疯狂之事。好在他还是醒了,而我们呢?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