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算个啥

近来,我在Twitter、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上follow、收听、关注的所有称得上“业界人士”的人,几乎都免不了谈一件事——移动互联网。虽然此前我也曾畅想过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但总感觉没说透。因为,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我这等旁观者,都试图弄清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又有哪些关键的改变?

窃以为,移动互联网比传统的互联网多了与用户接触的机会,但用户在二者之上花费的时间总量应该不相上下,后者甚至占得更多。虽然有许多数据表明,用户花了很多时间通过移动设备登陆、浏览Facebook、Twitter、Amazon等网站,但其他网站呢?是否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表明多数用户的确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移动互联网,而非传统互联网上?好像没有吧。

以iPhone为例,用户随身携带,通过Facebook、Twitter、微信等各式App与世界时刻相联。无疑,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良机,它使用户永远在线,也使广告主有了全天候影响用户的能力。可在线意味着什么?用户愿意时刻盯着这个App?还是愿意被骚扰?

试想,一个正常的用户一天会在App上花费多长时间呢?有他花在电脑或工地上的时间长吗?以我为例,没有,因为我得上班,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时段来完成一些需要集中精力处理的事情。虽然我是App化的Facebook、Twitter和微信的重度用户,但我认定,这些管道的存在,切割了完整的时间。让我保持在线之余,又有了想要逃离的欲望。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沟通管道没有让你更有幸福感、成就感,反而使你分心、焦虑,那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这个管道潜藏的问题被日渐凸显出来,广告主的信心如何建立并维持?

来看被骚扰的问题。别看用户时时在线,他可能因此而高兴,但他极有可能不喜欢被人主动联络,尤其是别人交待或拜托什么事情的情况下,更别说广告主那些不着调的推送了。更常见的是,广告主们正经历“一次推送,永远绝交”的悲剧状态。你不联系用户,用户当你不存在,当你一上心,人家就会退却。虽然有许多理论讲如何与用户深度对话,但这个对话有多深、度在哪里,都不好掌握。靠摸着石头过河,估计道儿摸熟了,已初步建立关系的消费者也得罪光了。接下来的又一轮开拓,遇着什么样的人还不得而知。

因此,移动互联网的盘子有无限大,对商家和用户来讲,益处可能也极其有限。那些把移动互联网看成一座金矿,并不厌其烦地吹捧它的人,可能是传说中总走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它可能也没穿裤衩,但当潮水褪去,你早看不到他们了,而发现只有自己和其他一些迷信权威的人在裸泳。

就我自己的认知,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多了与用户接触的机会,但少了接触的深度,其对广告主最大的影响是,所谓的对话更容易被永远中断,拥有覆盖多个重量级应用进行传播的能力的除外。面对移动互联网理论浪潮的袭来,先行者可能会获得先发优势,赢在当下,但也可能赔得血本无归。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好奇地看人家洗牌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科技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