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蹭人家车,即使不明着给钱,路上给加个油什么的也在情理之中。所谓人情往来,讲的大概就是这回事吧。一回两回,你不给点好处也无所谓;但十回八回之后,绝没人再买你面子。这时,人家在乎的可能不再是钱,而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那么,面对一个平台、通道,谁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了?有时候,我们即使天天说它,但内心深处依然潜藏深深的厌恶。
一般意义上,搭车必收费。日常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何处无需交钱?有人事先充值,有人进站购票,还有人到站付费,花钱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而不存在需不需要的争议。而在互联网世界,有搭车的,却未必有付费的。先声明,这个费不包括花费的时间、创造的内容、构建的关系链等因素。
先看微博大号这一现象。新浪的盈利号角吹了这么长时间,也效仿Twitter推出了信息流广告,甚至激起了用户的强烈反弹,但收效一直可用“甚微”来形容。可微博大号呢?从遮遮掩掩收费转、发微博,到后来的明码标价,他们的生意在巅峰状态之时,用“日进斗金”形容都不为过。
但这和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有什么关系呢?几乎没有。相比于那些陈词滥调的段子、IT民工式的劳动,贡献了大量粉丝、带宽的微博官方们,的确有点儿被搭车却收不着费的尴尬劲儿。面对大号们的风生水起,新浪们能做的除了偶尔找找内容上的茬儿,几乎可说是无计可施。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微信身上。风头正盛的微信,在二维码和公众帐号应用领域作出的贡献可谓无出其右。但它从中赚到钱了吗?未必。当然,这与腾讯不急于借微信赚钱的主观意愿有很大关系。
现在,商家们多喜欢用二维码吸引用户加自己为“好友”,以期维系一种比较独特、稳定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上了微信这辆公共汽车,但付费了吗?起码在现阶段没有。而且,如若收费,势必引发这批元老级帐号的反弹。前段时间不就有人抱怨腾讯的销售打算卖给他一套收费的公众帐号操作平台吗?至于那些利用微信群来办公的人,更是搭车不交费的典型。而这股堪称中坚的力量,除非公司付费,否则,定然是收费路上的老大难。
有了微博、微信这两个一直被搭车,从未收着费的典型,就很容易理解运营商对微信磨刀霍霍的怒气了。
试想,即使在篮球场上你突然被人来个过顶传球,心里都会不爽。更何况,微信这个近乎于完美践行OTT服务理念的应用还对运营商的语音、短信业务构成了冲击,对其信令通道也造成了堵塞,更让中国移动这尊每天赚好几个亿的大神背负上日益沉重的网间结算重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会有收费的呼声出现了——被搭车了,能不想着收费吗?
当然,也请各位看官不要把我这番话认定为对“收费有理”的背书,因我只是出于好奇解读这一现象的必然性。我之低调,只因曾写过的那篇《微信:站得高,跌得痛》,惨死在QQ空间内容审查团队的刀下。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