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照例没火,但一个曾去埃及游玩的小孩火了。他叫“丁锦昊”,南京人士,目前在某中学就读。多年前,他随父母到埃及卢克索神庙游览,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下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多年后,丁同学的大作被某网友曝光,遂引来骂声无数,即使其及父母出面道歉,谴责的声浪依然没有停歇的趋势。古人云众口铄金,小丁并非金石,又怎能熬得住。
因为这个话题也是Helen建议写的,加之其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所以,即使她不是元芳,我也愿意问一句:“Helen,对此你怎么看?外国人有没有到处刻划‘到此一游’的习惯?”。
她答:在国外,我还真没有注意过这一现象。当然,我们图书馆的桌子及隔板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创作,我还拍了照片。不过,你这一问倒让我觉得,国人“到此一游”式的旅游已成一种亚文化。一帮人叽叽喳喳地涌到一个景点,拍照、吃东西。然后上车,到下一个地方,又呼地下来,重复这些动作,像台风一样扫过。不过,这股风可能不会带走果皮、纸屑什么的。
我:那你觉得这种旅游方式说明了什么?
她:旅游变成了征服,照片及刻字,都是表明我曾来过的证据。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撒泡尿,再写下“到此一游”为向如来证明确有其事一样。
我:这个比喻够生动。看来,我们“到此一游”的光荣传统由来已久。我读《苏东坡传》时,也曾注意到林语堂盛赞《题西林壁》是最好的写庐山的诗。可苏轼他老人家不还是在庙墙上写的这个“到此一游”吗?除他之外,中国古代的名人雅士,好像都喜欢在今时所称的“文物古迹”上写写画画。
她:照你这么说,那泰山就是一座“到此一游”山。漫山遍野,能写字的石头几乎被刻满了。据说,前任领导人也曾挥毫题字,不过不是在古迹上直接刻划。而丁姓小朋友所为则是直接涂抹古人遗作,性质大不相同。不管国人作何反应,此事还当有埃及方面表态。
我:那你站在哪一方立场上呢?
她:我不想批评小丁同学,也不站在哪一方。至少我自己的孩子,我会告诉他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不能做。
我:看来你会成为一个教子有方的好妈妈。据我观察,中国绝不止小丁一人喜好“到此一游”。你刚才说的拍照,一群人,挨个在庙门前剪刀手留念;还有,长城、宫墙上的灰砖黑字;甚至连圆明园这等理应肃穆、凭吊之所在,也不乏各式“到此一游”的墨迹,着实让人遗憾。
她:你说的这点我很赞同,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神,体验别人的生活。如果沉迷于“到此一游”,拍照留念也好,题词刻字也罢,非但不能让神经放松,还涉嫌毁坏别人的生活。于情于理,都实属不该。旅游是一种自我体验,若将其变成向别人炫耀的谈资,则会显得不伦不类。不过,乐于此道者众,你若不这么做,反倒像没旅游过。这才是诡异之处。以后,我们可多聊聊该怎么旅游。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