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口罩从“多此一举”走向“居家必备”

回想三年前,雾霾是什么,一时尚无人能解。当然,也没多少人关注是否雾中有霾、霾里掺雾。当时的大众普遍以为,所谓的霾,不就是雾的浓度加强版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与如今的避之唯恐不及大为不同。而事实证明,真理一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现在的我们,回看多年前的那些人:那些宁愿被请去喝茶,也要公布空气质量指数(AQI:Air Quality Index)的人;那些肯在自家院子里架起仪器,不惜惹怒友邦的人;那些但凡AQI破百,都要戴着口罩上街的人;那些以雾霾为题材,屡以防毒面具调侃的人……

请问,在当时看来有点儿小题大做的他们,在今天,在这个北京市政部门屈尊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时间点,是不是显得再正常不过?只是,现在的我们,不太愿意或者不太可能回忆当初对他们的冷眼旁观或冷嘲热讽。

此前,是谁穿行在AQI超过500的空气里而不知口罩为何物;此后,又是谁恨不得在办公室都蒙上口鼻。

此前,是谁以为曝光空气污染是鸡蛋里挑骨头;此后,又是谁觉得停工、停课还不够,唯全城限行方为上策。

此前,是谁多方抗议,试图扼住美帝的喉咙;此后,又是谁低下高傲的头颅,半个月里时间连续拉响橙、红警报。

无疑,人和由人构成的组织都是健忘的,这种健忘在让改变来得更为凶猛的同时,也让惶恐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如今,空气净化器成为板蓝根般的神级存在,雾霾早已涌出北京,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分享的“食粮”。昨日,远在老家的父亲于电话里关照我,北京空气不好,记得戴上口罩。而眼光一向放之于政经大事的BBC、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也开始广泛报道这两通警报。我忽然意识到,眼下的雾霾,早已不是当年的家丑,而晋升为新时代的国耻。

我不敢想象的是,如果没有一次次地频繁爆表,令诸多媒体一篇篇地刊发豆腐块般的简讯,顺带激发出段子手们的戏谑之词,会有现在这两通煞有介事的警报吗?如果从多年前至今,没有人对雾霾发一言、践一行,会有今天有关部门如此晓礼义、知廉耻吗?如果没有普罗大众自觉戴口罩,多管闲事般地相互提醒,在受到严格管控的网络环境里口口相传,会有如今的停工、限行吗?

而今的我们,恐怕已深深地感觉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胡作非为和无所作为,中国的空气不会是今天这副鬼样子;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呐喊,不会有而今停工、限行这等“优待”;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拼命坚持、活得够长久,也看不到今天这般奇异景象。

因此,是什么让口罩从“多此一举”走向“居家必备”,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让这个本不常用的物件变得不得不常用;也是我们自己,唤醒沉睡的躯体,让它无需忍受雾霾的侵扰,而在方寸间求得自在。这是一个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死去和觉醒相伴而生,幸运的人及时掩住口鼻,而不幸的人,已无法再度呼吸。弥留之际,若有幸扪心自问何以至此,或许还能求得解脱,生命或许还残存些许意义。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2条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