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实的世界与你无关

我能理解现代人高估自己重要性的习惯,以致为体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认知,曾写过一篇“重要”的文章,题为《你没那么重要》。内容简明、直白,只想说明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其实,谁都没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只是,内心深处还是难以根除习惯性地自视甚高,也难以放弃略显病态的自我满足,更不想承认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连日来,我常手捧厚厚一沓书稿,通读之余,也频频挑错,扮演一个近似于校对的角色。每每遇到不通顺、不尽如人意之处,就不由得一股怒火升腾而起。可又一想,我所抱怨或憎恶的这个人,与实际的 她/他 有多大差距?或许,在那偶显生硬的言语背后,是一颗极力把事情做好的心;或许,我眼中的言语不通,只是因为自己对这个年龄层的人疏于了解;或许,我根本就是太过敏感、反应过激。这么一番下来,气没有了,反倒多了几分敬畏和钦佩。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了解究竟有多深,这种了解的意愿究竟有多强?对平常的我们而言,生活始终运行于一个轨道之上,别人、自己的另一个状态,不过是行进路上的某一个停靠站,对惯于忙碌的我们而言,这种了解只限于每天或每几天、几周、几月的寥寥数语,或偶发地自我反省。

比如,一个怒气冲天的我,可能好几个月都见不到一次,我肯花时间来认识一下这个比较另类的自己吗?会学曾参,反省自己吗?平静如初的我,对那个怒发冲冠的自己会有多深的印象?这种印象又会留存多久?要知道,人最善于选择性遗忘,尤其在面对令自己难堪的一面时。

而对于别人,表面功夫更多些,完全不会考虑想法、意图等内在的东西,尤其当我们可以用网络上的联系代替现实中的嘘寒问暖时,以往还算客气的点头之交也变成了抬手就来的点赞之交。

当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足够地了解时,也很难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而围绕在身边的电信运营商、社交网络服务商、电子邮件提供商,无不在争相了解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致它们对我们的了解程度远超于我们相互之间所应有的。于是,我们有了一个看似可以相信的工具,似乎有了它,我们的感官得以延伸;似乎有了它,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宽;似乎有了它,日常的平淡生活重新焕发了光彩。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意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种虚伪的繁荣背后,我们与真实的世界,尤其是真实的他人、真实的自己日渐疏离。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多是自己想看到的;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多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而那个自以为是“我”的“我”,或许在迷离、彷徨中早已找不到自己。当你在地球上一个平常的地方,指南针或许能告诉你何谓东西;若你身处南极或北极,它又能如何?我们所期待、所想象的那个世界,与真实的世界不仅相差巨大,而且可能并不相关。于是,我们还能奢望自己与世界发生那么强的联系吗?还能奢想自己对于世界有多重要吗?不能。

举例来说,长盛不衰的搜索引擎,此前大热的RSS,现在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或为我们的兴趣所在而不假思索地查找、订阅,或是本就臭味相投的一群人凑在一起。单就围坐的这一圈人来看,气氛足够热烈,有人发、有人回、有人赞,效果奇好;而从更高处望下去,不免略显无趣,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夜店狂欢,散场后,之前还神采飞扬的大家略显落寞,各自打道回府,静静地舔舐孤独的伤口。

自娱自乐是很多动物的本能,而自我放弃则是少数动物的高级属性。而不幸堕于深井底部的一群人,终日望着巴掌大的天,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而全然不知世界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在现实的天平上,信心从来不比事实更重要,而自以为身处“风口”的你我他,在真实世界的渺小、不值一提的程度,又何止沧海一粟?当我们以为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当我们以为在指点江山、断言时代发展大势时,当我们以为在让全世界在围着自己转时,是否曾想到过——也许,真实的世界于己无干。

末了,我完全可以安慰你——我之所说,不过寥寥数语,皆愤世嫉俗之言;人生在世,还是要积极、要奋斗、要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鸡汤的效力远比不上真话这剂良药。若想立于真实的世界,走出小圈子为当务之急。逃离常规,尝试往偏僻处走;脱离小圈子,尝试向大众看;再努力一些,不要再用习以为常的姿态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地球依然不会因你而停转,但世界却因你而多了一份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