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一“子”,组成一个“好”。电影《金陵十三钗》,讲得就是一些南京城的好人。虽然也有包括李教官等官兵和乔治、约翰等教会成员在内的男好人,但与诸女子的舍身取义相比,好像又不算什么,也非电影表现的重点。这些流落于烟花柳巷的奇女子,放荡之处有之,泼辣之处有之,不通情理处亦有之,但拿得起放得下的派头,却是普通男儿难以企及的。
一开场的大雾,满城的枪炮声,女学生的奔跑、哀鸣,还有街道两旁的死人堆,都让人倍感压抑。这种独特的感觉,是看《钢琴家》、《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二战电影所没有的。而李教官等人在城门口、教堂门口与日本兵的激战,在我心里引发的震动,似乎比《拯救大兵瑞恩》教堂狙击一战还要大。南京大屠杀这场灾难,在任何一个中国人心里,恐怕都是难以抹去的阴影。因此,在我们翻阅这段历史时,难免会神伤不已。
一直以来,日本人和国内的暴民一样,都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电影中的日本官兵,无论是邪恶地奸杀,还是优雅地弹琴,甚至作静心状欣赏唱诗班的音乐,在我心里,似乎都是一副披着人皮的狼的形象。残暴又如何,斯文又如何,作为当时的战胜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欺凌和蔑视的意味。因此,有抗争不足为奇,有屈从亦不足为奇。
当城市沦陷之时,谁能撑起大局?我们看到神父不幸殒命异国他乡,而本应抗争的原国家部委官员却变成了令人不齿的汉奸,我们看到了阅男人无数的秦淮河妓女甘避风头,更不用说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学生们了。有道是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城破了,山河虽在,但人迹已绝。南京大屠杀之后,无论时谁,都难能偷笑一声,称自己为“幸存者”了。
当女学生们得知等待自己的将是强奸和死亡时,在教堂顶上排排站,做好了跳下去的准备。此时,无论是神父,还是众风月场里的佳人们,都可怜她们,担心她们的安危。而头牌玉墨的一句话,开启了十三钗的传奇,其意为:“姐姐替你去,你不用死了”。在这种场合,这句话或许只是安抚,可当她们认了真时,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些成熟的女性已然确定,替去,不仅意味着替被强奸,还意味着替死。试问,有谁不想活着?
对于影片《金陵十三钗》,评论近似于两极分化。有人说,这是张艺谋的巅峰之作;也有人说,十三钗们“保卫处女”的行动终于成功了。而我,在感怀南京大屠杀这一耻辱性事件的同时,也有诸多疑问。
比如,人命是否有贵贱?妓女和女学生,如果有一种人非得受辱,非得死,前者就是最佳人选吗?她们受的苦还不够多吗?再者,国恨家仇孰轻孰重?那位被主流民意指为汉奸的官员,可能只是想借为日本人效力之机带女儿逃出生天。在国家罹难之时,作为个体的他,没胆拿枪抵抗,是否也没留在此地为日本人所用,保全家人的权利?
严歌苓有不少小说被改作剧本、拍了电影。之前有刘若英主演的《少女小渔》,近年有《金陵十三钗》。或许,她之后的作品能回答我的疑问。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