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行文之前,有必要先阐述一下叙事的脉络。我一向是漫无目的地写,而在习惯用Mindjet这个思维导图工具之后,开始试着在写之前先谋划一番,以免凌乱,尤其对于这种回忆性质的文章。
以下,我将以事由、听说、第一印象、呼朋引伴、大手笔、反感、后续、总结等八个部分串起篇文章。至于段落,可能不会分那么清楚。各位在读时若有不适,还请见谅。
事情得从当当网的财报说起:截至3月31日的201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人民币13.338亿元(约合2.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净亏损人民币7270万元(约合117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9950万美元。
虽然亏了,但当当高层还是照例给它描眉画眼。CFO邹钧给投资者打气,称当当网的移动流量正在快速增长,超过三分之一的流量来自移动终端。一问订单量占比,才知小于10%。其二,大老板李国庆夸下海口,说要发布可触摸的电子阅读器,价格比之前的那个“废柴”(这么说不过分吧?)要高。可听他描述,那不就是当当版的Kindle Paperwhite吗?不过,当当能做好它吗?天知道。
与当当网结缘,是因为我爱听广播。在改版前的经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的一个读书栏目里,我听到当当网不仅赞助了购物卡,还打了广告——网上购物响当当(音)。
第一次登录当当网,感受并不好。彼时,在一个拥挤的机房里,以只能用龟速形容的加载时间,我打开了当当网简陋的页面,开始注册、购物。在这之前,我特意跑了10几里路,花了90多块办了工商银行的U盾。而今,U盾或其他网银产品还要客户自己花钱吗?网购之发展,恐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几经周折,成功购物后,我却在机房丢了银行卡。不过,这是在随后几周看到失物招领时才反应过来的,倒也免了我因此而着急上火。
发现现实之外的“超市”后,我开始兴奋地呼朋引伴。我承认,在内心深处是有那么一点想凸显舆论领袖地位的意思。当然,能为朋友、同学提供便利,也是善莫大焉。那时,不仅是书,U盘、钥匙包……几乎每个月都和同学们在当当网买一大堆东西,而后等着在两周后收货。
在当当网花费最大、最失败的一次购物经历,是买mp3那回。那天,我把攒了许久的100多块钱存入网银账户,鼓足勇气下单买了一款256M的mp3,接口是USB1.0。煎熬两个星期之后,我终于等来了邮局的包裹通知单。当天的迫不及待,发挥了神奇的功效。当我在邮局当即拆开包裹时,发现mp3的盒子里空空如也。在和工作人员协商、拒收后,我打电话投诉,虽然提到了当时小有名气的李国庆,也威胁要在各大论坛发帖揭丑,但也没换来除补发之外的其他回应。
在收到补寄的mp3后,我已无使用的心情,遂将其平价转让于朋友。在那之后,我几乎不再上当当网,对网购也有了免疫力。我以为,现今的当当网已然老态龙钟,玩儿B2C,也想玩儿C2B,楞把自己玩儿成了四不像。此刻的它,已恐积重难返。恰逢鄙人网购之心已死,倍感重归现实之必要。此番回忆,就当悼词吧。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