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烦恼

过去,曾有人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不怕送礼,怕的是没处送。这话在当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有一定的市场。曾有专家对改善夫妻关系给出小提示——不妨相互之间经常赠送小礼物。虽说钱是共同的,我送你,你送我,本质上都是将钱送给了外人,但实际意义却大不相同。可能只是几块钱,几十块钱的花费,却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意,并为此回报更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然而,这只是关系特殊的情况下。

现在很多人的烦恼是,关系完全依靠礼品来维护。今天你大包小包拎着去了,人家客气道:“人来就好啦,还带什么礼物呀,真是的!”而当你某天空手前往时,那难看的脸色仿佛在告诉你一个故事——你欠了他二百吊钱。此刻,你才会在瞬间弄明白一件事,此前的客气也可以被认为是“娇嗔”,不过是发嗲而已。你若当真,就彻底输了。

没深入研究过历史,不知道早期的人类是不是也热衷于相互赠送个小礼物什么的,比如一根玉米棒子,一袋米,甚至扛着一头山羊去拜访别人。那时候的人情,是不是也得靠礼品疏通的?流传已久的“法不外乎于人情”,最初的催化剂是否也是一份“薄礼”?

事实告诉我们,能流传下来的故事,都是稀有的。为什么包青天长久存活于老百姓的唇齿之间,为什么寇准、海瑞等公认的清官一再被文艺作品提及?只因他们太少见了。成为教材、模版的意义在于其有绝佳的代表性,包拯、寇准在宋代来说,海瑞在明代而言,都是绝无仅有的典范。虽说人无完人,但众口铄金的力量同样拥有神化某人的功效。可能并不完美的包拯等人,在众口相传中,变得异常完美。就像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狄老,其老谋深算之状,常令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大吃一惊。然而,人怎么可能成为神呢?

鲁迅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写得像妖怪一样。诚然,像孔明先生这样计策、战略、法术,甚至木工活都样样精通的人,怎么可能一无所求,甘愿屈居刘备,甚至刘禅麾下呢?我一度怀疑,诸葛亮这个形象,不过是文人愚忠心理的延伸。他们觉得这样就是忠诚,所以将诸葛亮写成这样——勇于奉献,不求回报。这在现代的宣传稿件中也很常见,某某人奋斗在生产一线上,顾不上陪待产的老婆,最终却因积劳成疾而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虽说我们也能在诸葛先生的《出师表》中隐隐约约看出点儿忠诚来——好像是不管刘家人怎么样,只要他活着一天,就要为刘氏王朝奋斗一天。可想想看,当初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及后来为他提供的发展平台,不都是一种别样的礼物吗?曾有领导断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诸葛亮对刘家的爱,当然是有原因的,而且刘家所给予他的,又不是其他人轻易能给的。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忠诚到如此地步,恐怕令现今的统治阶级羡慕不已。但他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现在的他们,已经给不了新诸葛们如刘备所给予的那种满足感了。久经空头支票、口头奖励刺激的人们,根本没空搭理那些听起来美好的愿景和看似诱人的承诺了。礼物风行的现实,实际上反映出诚信在这个世界的缺失,以致不见兔子不撒鹰成为常态。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
分类:时政

作者:LV

只是爱着这里,只是喜欢写下这点点滴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